汉武帝:一个差点就被废掉的伟大帝王

公元前104年 , 大汉帝国第四代领导人汉景帝因病抢救无效 , 驾崩于未央宫 。 太子刘彻即位登基 , 改元建元 , 史称世宗孝武皇帝 。

新皇帝即位之初总是踌躇满志、摩拳擦掌 , 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 新皇帝对景帝朝万马齐喑、暮气沉沉的政治氛围 , 是有想法的 , 至少不是武帝心里所期望的 。 “建元元年十月 ,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 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 , 对者百馀人 。 ”此举 , 不仅是一次吹风会、更是一份高瞻远瞩、内含丰富的政治宣言 。 不仅给大汉的官场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 更向天下士民暗示了新的政治风向 。

随后、丞相卫绾率先上奏:“所举贤良 , 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 , 请皆罢 。 ”奏可 。 这份报告不仅是一次政治表态和对朝廷新动向的试探 。 更是为了给新政造势 。

六月份的时候 , 大汉帝国中央政府调整了一批干部 。

任命:魏其侯窦婴担任丞相(政府首脑)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氏的娘家堂侄 。

武安侯田妢担任太尉(国防部长)田妢是武帝的亲舅舅 。

赵绾担任御史大夫(中央纪委书记、监察部部长)赵绾是武帝的老师 。

王臧担郎中令(政府办公厅秘书长)王臧是武帝的老师 。

免去:卫绾同志政府首脑职务 , 另有任用 。

经过中央高层讨论协商 , 终于选出了汉朝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 。 首要的权力分配问题解决后 , 执政的新举措新方略次第推出 。


汉武帝:一个差点就被废掉的伟大帝王

汉武帝:一个差点就被废掉的伟大帝王// //

一、 “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

所谓明堂 , 即“明正教之堂” , 是 “天子之庙” , 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 , 所以承天行化也 , 天称明 , 故称“明堂” 。 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 , 宣扬君权神授 。 其目的就是向天下宣示改革顺天应人 , 万民拥戴 。 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大汉帝国中央政府的神圣地位 , 让各地藩王诸侯看清形势、坚定忠诚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履行藩屏职责 。 二、“荐其师申公”

改革的急先锋赵绾和王臧两位同志 , 为了宣示改革的合法性、正确性、权威性 , 向汉武帝上奏请求召见他们的老师申公出山担任改革的顾问 。 汉武帝听取意见高规格的邀请申公出山 , 申公时年八十余岁 , 人老成精 , 一眼就看穿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格局 , 他并不好看好改革领导者汉武帝的权威能力 , 对这场改革也并不看好 , 因为改革的时机不到 。

但是 , 心里不看好 , 不代表一定要说出来 , 不乱掺和 , 也犯不着触武帝的霉头 。 毕竟儒家的精神是:“君子不入乱邦、不臣昏君、不立于危墙之下” , 所以在接到征召的时候 , 二话不说 , 收拾停当就来到了京城 。 汉武帝在接见申公时 , 向其详细阐述了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并对改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然后谦虚的就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际操作方面的突出问题和重大举措可行性向申公进行请教 。

申公在听完后说到:“为治者不至多言 , 顾力行何如耳 。 ”(潜台词就是说:“改革不是你口吐莲花、文辞璀璨 , 目标有多远大 , 蓝图有多美好 , 而是在于你能不能改革、改革什么、怎么改革、改革到什么程度”) , 汉武帝听后 , 陷入了深思 , 一场本来可以名垂青史、光耀千秋的历史性谈话 , 就这样在沉默中结束 。 三、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事

儒家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坚持由易到难 , 逐步推进的改革策略 , 紧紧围绕“转变治国的主导思想”的总体目标 。 通过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等事 , 引起朝中各派的大讨论 , 以大讨论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 为改革提供思想保障 。 以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事为抓手 , 将改革引向纵深 。 四、以窦太后为首的实权派对改革的态度

太皇窦太后好黄、老言 , 不悦儒术 。 窦太后坚持并进一步发展了汉初以来以道教为国家主导学派的策略 , 主张“清静无为 , 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 认为“不扰民、不多事、保稳定”才是符合汉帝国的实际情况的执政方略 。 由于汉武帝已经正式登基 , 属于大汉帝国理论和形式上的最高领导人 , 必须给予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 顿轧干预 , 会引起各方面的反对和意见 。


汉武帝:一个差点就被废掉的伟大帝王

汉武帝:一个差点就被废掉的伟大帝王//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为了传递出一种态度 , 给小皇帝打打预防针 , 在建元元年十月的时候 , 淮南王刘安来京朝拜 , 太皇太后给予了超出以往的高规格接待 , 朝野各方深切感受到了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潜含的意思 。 太尉田蚡就曾秘密拜见刘安 , 向其表示:“上无太子 , 王亲高皇帝孙 , 行仁义 , 天下莫不闻 。 宫车一日晏驾 , 非王尚谁立者!”五、图穷匕首见的改革派和执政大权的反对派

面对紧张局势、为了使皇帝彻底摆脱窦太后的控制和反对派对改革的掣肘 , 为改革派争取更多的权力 。 赵绾请毋奏事东宫 。 得知此事 , 窦太后勃然大怒 , 大骂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立即命人严肃查处赵绾、王臧等人贪赃枉法等罪行 , 得到确实证据之后 , 用此事谴责汉武帝任用非人 , 赵绾、王臧为了保护皇上 , 自杀 。

窦太后遂进一步掌握军队 , 任命李广、程不识二将军为宫中卫戍司令 。 任命柏至侯许昌为丞相 , 废除一切改革事项 。 面对这个不争气、不听话的孙子 , 窦太后一度有废黜刘彻另立他人的想法和苗头 。 六、挽救刘彻皇位的馆陶公主刘嫖

刘彻经此打击 , 萎靡不振、心如死灰、提心吊胆 , 经历过风雨的王太后倒是具有远见卓识 , 一眼看出破局的关键所在 , 那就是说动汉武帝刘彻的岳母兼姑姑说服窦太后 , 保住刘彻的皇位 , 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 , 磨练心性 , 刘彻最终走向了成熟 , 在雄才伟略的大道上飞驰奔腾 。 七、废帝危机为何得到解除

首先是馆陶公主死保武帝刘彻 , 对窦太后的思想工作豁得出、有办法、出实效 。 其次 , 窦太后对亲孙子刘彻毕竟是有感情的 , 只要刘彻不盲动、不夺权基本是可以容忍的 。 再次是当时的刘氏宗亲势力庞大 , 贸然废帝 , 容易引起诸侯王们的反对和汉庭的动乱 , 窦太后不太不有所顾忌 。


汉武帝:一个差点就被废掉的伟大帝王

汉武帝:一个差点就被废掉的伟大帝王// //

八、经验教训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持久的、系统的伟大工程 , 改革成功必须具有从上而下的共识和拥戴;不得不改革 , 不改革就死的现实危机;一个主导改革的强有力的领导者 , 有实力、有魄力、有勇气;一个高效能干、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 既具有改革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 , 又要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 还需要处理矛盾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圆融变通、明彻深沉的政治技巧和水平的改革班底;改革的领导者必须给予改革班底以完全的信任和支持 。

有些改革就是为了夺权 , 而有些夺权就是为了改革 , 权力在各派之间的移转 , 从来没有拱手相让 , 只有你死我亡血淋漓的斗争 , 改革必须统战更多的群体来增强改革的力量 , 要善于交换和妥协 , 尽一切可能和手段来团结大多数、孤立一小撮 , 必要的时候需要赎买权力 , 花费应该在所不计 。

而刘彻在登基之初 , 在并没有完全掌握君主大权的情况下 , 蠢蠢欲动 , 全然不顾形势 , 再加上赵绾、王臧之流白面书生 , 理想丰富、实力不强 , 整场改革操切、急躁、极度不成熟 。 羽翼不丰不可以高飞 , 如果不是窦太后基于馆陶公主的劝说 , 对诸侯王们行为的顾忌和其他一些无法言明的考虑 , 刘彻早被废了 , 焉能成就一番千古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