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之时见大节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大考之时见大节

国画中的欧阳修 。

北宋词人晏殊 , 素以诚实著称 。 十四岁时 , 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 皇帝召见了他 , 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 , 就如实向真宗报告 , 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 “臣尝私习此赋 , 请试他题 。 ”

像晏殊一样 , 被科举考试耽误的考生还有很多 , 不一定都是因为自己曾经做过类似的习题 , 还有判卷老师有大节 , 想避嫌 。

北宋英宗嘉祐元年(1056年) , 国都汴梁城 , 来了父子仨 , 四川人 。 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 , 这父子三人将会在大宋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老爸苏洵 , 大儿子苏轼 , 二儿子苏辙 。

苏先生进入考场 , 考卷下来了 , 一看题目 , 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 就是“赏罚要厚道” 。 这是出自于《尚书·大禹谟》里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 , 赏疑从众 , 忠厚之至 。 ”刑罚上有疑问 , 就从轻处理;奖赏上有疑问 , 就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 , 这是最忠厚的做法 。

苏轼读书 , 也是为了应试 , 他自己后来说过:“读书作文 , 专为应举而已 。 ”对于应试经典 , 他已经相当精熟 , 知道这是儒家的观点 , 对于刑罚和赏赐 , 前者从轻 , 后者优厚 , 以显我大宋仁厚治天下之风 。 苏轼知道 , 主考官欧阳修老师最痛恨华丽花哨的文风 , 他主张写文章要浅显明白 , 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思想 , 所以 , 今天的作文绝对不能写得华丽丽 。

结果 , 欧阳老师一看考卷 , 觉得自己在文化上后继有人 , 欢天喜地说了句:“这后生有出息 。 ”不仅让主考官欢喜 , 而且还让主考官觉得是他的衣钵继承人 , 苏轼这一着险棋 , 算是赌对了 。

这时 , 副改卷官梅尧臣在旁边加了一句:“这考生的文字好像孟子 。 ”须知 , 孟子是欧阳修的偶像 , 更得加分了 。 不过 , 欧阳考官又是个清廉怕嫌疑的人 , 担心这个考生是他的学生曾巩 , 犹豫了一下 , 就给了二等 , 排在了后面 。 后来才知道 , 这份卷子不是曾巩的 , 而是苏轼的 。 这欧阳先生举贤避亲 , 结果误伤了东坡先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