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地方军,过快扩张的后遗症,盛唐衰落的根源
"君不见 , 青海头 , 古来白骨无人收 , 新鬼烦冤旧鬼哭 , 天阴雨湿声啾啾"
公元751年 , 唐将高仙芝所率领的大唐远征军与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军队遭遇 , 双方于恒螺丝展开大战 , 占据明显人数优势的阿拉伯帝国军队最终获胜 , 表面上开 , 这次失败并没有对大唐产生太大影响 , 阿拉伯帝国并未继续向西蚕食大唐势力范围 。 但此战后 , 大唐向各个方向的扩张之路均已遇上瓶颈 , 而逐渐失去向外扩张意愿的各节度使手中的地方军则成了大唐衰落乃至最终灭亡的隐患 。
进击的地方军 , 过快扩张的后遗症 , 盛唐衰落的根源// //
恒螺丝之战
盛世之下 , 危机四伏
大唐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到达国力顶峰 , 但这盛世却却在李隆基统治的后期就土崩瓦解 , 这一切真的只是因为李隆基后期宠幸杨贵妃和贪图享乐吗?
显然 , 势力范围辐射至西域、漠南、漠北 , 直接或间接控制领土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盛唐不会因为皇帝宠幸一个女人而由盛转衰 , 真正让大唐由盛转衰的是《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萧规等地方军与中央的联系越来越少并逐渐失控 , “安史之乱”前 , 各节度使已经掌握了不小的权力 , 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割据的能力 , 只是当时的盛况掩盖了这些矛盾与危机 , 而当盛况难以为续 , 即使是皇帝宠幸某个妃子这样并不算无关紧要的事也足以打碎繁华的表象 , 暴露大唐盛世下的早已存在多年的危机 。
进击的地方军 , 过快扩张的后遗症 , 盛唐衰落的根源// //
长安十二时辰
均田 , 募兵 , 边患 , 地方军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 , 好处是人民有最基本的保障 , 坏处则是军队组织不够灵活 。
唐中期 , 人口增加 , 再加上权贵阶级大肆土地兼并 , 均田制瓦解 ,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 “流民即为贼” , 古代封建统治者对于不在固定的土地上种地流民的恐惧是发自内心的 , 而若把这些人招募为士兵 , 成为职业军人 , 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则可以变成维护帝国统治的助力 , 况且历史经验也告诉统治者 , 募兵战斗力强于府兵 。
进击的地方军 , 过快扩张的后遗症 , 盛唐衰落的根源// //
失去土地的流民为募兵制的实施提供基础 , 而连年的边患则让募兵制有了迫切的需求 , 大唐开疆拓土 , 领土一度达到1200余平方公里 , 但这也导致了大唐与周围的强敌直接接壤 , 东北的契丹、奚 , 北方的回纥 , 以及西边的吐蕃都不是省油的等 , 为了对抗边关之患 , 需要领兵的将领有极大的灵活调度能力:于是这些地方官僚们开始自主招募士兵 , 为了维持这些士兵的生机 , 节度使们还可让士兵们屯田以自养 , 后来 , 为了保证士兵盐的供应 , 节度使们可以调配一部分当地生产的食盐 , 而随着朝廷开征盐税 , 节度使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财政来源 , 有了募兵权和财政权的节度使们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割据的能力 , 或者说或多或少已经处于一种割据状态 。
在大唐的前中期 , 整个帝国处于一种扩张的状态 , 也就是说 , 拥有财权和兵权的节度使们还有目标——开疆拓土 , 建功立业 。 但是 , 随着恒螺丝之战大唐兵败 , 这种向外扩张的势头已经接近尾声 。 曾经作为唐帝国对外扩张的利器的地方军变得尾大不掉 , 而且 , 随着财政和军事权的独立 , 这些地方军就有了越来越强的脱离中央统治的意愿 , 只是这种意愿被大唐的盛况所压制 , 一直没有爆发罢了 。
“安史之乱”与无可挽回的长期割据
755年 , 手握近20万重兵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终于打破了这种平衡的局面 , 此时的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 , 在河北风头正盛 , 起兵之初 , 各地郡县大多不战而降 。 叛军直抵潼关 , 唐将封常清、高仙芝据守潼关 , 挡住安禄山进兵脚步 , 但此时的唐玄宗错过于相信自己所构建的盛世 , 竟然以这二人取守势“丢脸”为由杀掉二人 , 命哥舒翰主持潼关战事 , 但哥舒翰仍取守势 , 同样挡住了叛军进攻 , 但唐玄宗同样要求其主动出击击溃敌军 , 哥舒翰无奈出击 , 结果大败 , 潼关失守 , 安史大军兵进长安 , 李隆基出逃 。
进击的地方军 , 过快扩张的后遗症 , 盛唐衰落的根源// //
安史之乱
安禄山大军的势如破竹 , 也暴露了中央军战斗力不及地方军的现象 , 地方军常年在艰苦的环境中与周边游牧民族作战 , 实力强过养尊处优的中央军也不算奇怪 。 面对远道而来 , 又骁勇善战的地方军 , 中央军理应采取凭险据守的战略 , 让对方战线长 , 后期补给能力不足的充分暴露 , 再图反击 , 但这一切都因李隆基的错误决策而彻底改变 。
关于唐玄宗李隆基在此时种种失态的表现 , 大多数人都归结于其贪图享乐 , 不理朝政 , 结果对于形式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 这种解释固然可能就是正确答案 , 但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唐玄宗李隆基其实已经看出了大唐强盛外表下 , 中央政府权威其实已经极大削弱 , 他需要一场速胜把长安方面实力很强这种假象继续下去 , 以震慑其他节度使 。 而李隆基如此轻易的杀掉封常清、高仙芝这位身经百战的悍将是否有杀人树威的意味也是值得怀疑的 。
进击的地方军 , 过快扩张的后遗症 , 盛唐衰落的根源// //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 。 逃至马嵬坡的唐玄宗李隆基遭遇兵变 , 将领与大臣们杀掉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 , 太子李亨于756年自行登基 , 既唐代宗 , 李隆基被强行变成了太上皇 。 后代宗联合其他节度使势力 , 再加上安禄山部队出现叛乱 , 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 , 但此后的150余年中 , 藩镇势力一直割据着大量国土 , 大唐盛世已经一去不返了 。
封建社会的永恒难题: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
藩镇割据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后唐的局势 , 但其实 , 唐之前之后 , 中国都在很多时候处于实际的藩镇割据状态 , 无论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 还是清朝末年的“东南互保” , 都体现中央权威失灵 , 地方势力崛起 。
事实上 , 在现代化到来之前 , 信息、交通以及技术都极不发达的封建王朝时代 , 处理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是一件永恒的难题 , 如果中央将权力抓的太牢 , 处理地方事务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 比如在将权力下放给曾国藩、左宗棠等地方大员之前的清政府就在南方被太平军揍的满地找牙 , 而一旦权力下放 , 在想收回就难于登天 。
或许 , 在封建帝国时代 , 能做到下放权力 , 有不使权力失控的唯一办法就是“强人政治”了 , 这也解释了为何李隆基会因为一点个人生活问题而断送了整个大唐盛世 , 因为一个温柔乡里的皇帝无论如何也不像一个强人 , 放下刀剑 , 怀抱美人的李隆基实在无法震慑地方的虎狼 。
长安 , 是当时最伟大的城市 , 长安城内的大唐皇帝站在世界的中心 , 享受着无限的荣光 , 但盛世之下 , 危机四伏 , 大唐皇帝手握长剑震慑着虎视眈眈的地方势力 , 为了让盛况持续下去 , 他每天手握武器保持强人姿态的时间必须是:十二个时辰 。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