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五铢稀少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果你家有那就发财了

五铢钱重五铢 , 上有“五铢”二字 , 故名 。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 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 。 西汉元狩五年 , 五铢钱率先在中原发行 , 至唐武德四年隋五铢废除 , 五铢钱历经沧桑700多年 。

五铢钱简史

汉五铢秦半两汉五铢

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 , 也就是一些投机商将秦制的半两 , 用剪刀剪下一圈 , 七到八个半两 , 就可剪下一个半两的青铜 , 用剪下的铜再铸半两 , 这样以来 , 导致货币失衡 , 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一度的混乱 , 以至于后世出现剪边半两很多 , 吕后发现问题后 , 积极主张币制改革 , 并且亲自参与了钱币的设计 , 为了防止剪边 , 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 , 又增加了围边 , 定五铢为计重单位 , 汉五铢从此诞生 。 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 , 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 西汉时期的五铢钱 , 枚重五铢 , 形制规整 , 重量标准 , 铸造精良 。 王莽篡汉以后 , 改国号为新朝 , 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 , 禁五铢 , 行新钱 , 先后规定的货币三十余种 , 其形式模仿周制 , 等级庞杂 , 使用不便 , 不足值的大额货币泛滥 , 苛法强制推行 , 导致经济的极大混乱 , 不久即告失败 。 由于王莽禁汉 , 导致大量的汉五铢被集中销毁 , 王莽下令 , 凡使用五铢或收藏五铢的 , 重则极刑轻则鞭刑 , 一度盛行的五铢钱 , 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

汉五铢五铢钱制

东汉建开十六年 , 光武帝刘秀重新推行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断的五铢钱制 , 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

汉五铢法定货币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 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 , 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 同时严禁私铸及其他旧币使用 。 至开皇五年隋五铢便成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 。

汉五铢开元通宝

唐朝开国以后 , 通行720年的五铢钱从此退出了钱币历史的舞台 , 改铸开元通宝 。 钱币从此向唐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 。

西汉五铢

汉五铢基本信息


汉五铢稀少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果你家有那就发财了

汉五铢稀少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 如果你家有那就发财了// //

西汉五铢

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 , 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 , 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

汉五铢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铢钱 , 重如其文 。 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 。 但是由于三铢钱与四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 , 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 , 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 , 行用半两钱” 。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 , 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

汉五铢公元前118年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 。 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 , 改铸五铢钱” 。 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 , 钱文“五铢”从此启用 。 五铢钱轻重适中 , 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 , 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 , 历时长达739年 , 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 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 , 金五铢等等 。


汉五铢稀少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果你家有那就发财了

汉五铢稀少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 如果你家有那就发财了// //

汉五铢诞生前夕

五铢钱诞生前夕 , 因半两钱濒临崩溃 , 市场一片混乱 , 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 , 都拼命铸钱 , 使得通货过度膨胀 , 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 , 物价飞涨 。 民众无法生存 , 相继放弃生产 , 流亡他乡 , 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 , 加入私铸行列 , 期图赚取厚利 。 武帝初年 , 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 , 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 , 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

汉五铢汉武帝元狩五年

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 , 称为郡国五铢 , 又叫元狩五铢 。 钱文为“五铢” , 小篆书 , 光背 , 正面有轮无郭 , 背面则轮郭俱备 。 钱直径2.5厘米左右 , 重约3.5-4克 。 “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 , “金”字头较小 , 仿佛如一箭镞 。 少数钱上有一横划 。 其材料改用紫铜 , 因而有紫绀钱之称 。 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 , 铜矿的成分有差别 , 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 , 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 , 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 , 背平无轮郭 , 有的穿孔大 , 肉薄 , 也有肉厚的 。 一般地说 , 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 , 而且越铸越轻 , 越晚越粗劣 , 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 。 政府改铸五铢钱 , 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 , 稳定金融 , 使私铸者无利可图 , 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 , 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 。 各郡国官吏 , 因旧的习惯难改 , 依旧上下联手 , 以谋中饱私囊 。 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 , 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 , 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 , 统一货币发行 , 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


汉五铢稀少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果你家有那就发财了

汉五铢稀少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 如果你家有那就发财了// //

汉五铢之后

汉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 , 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 。 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 。 该钱制作精美 , 边郭工整 , 重量准确 , 钱文秀丽 , 为钱中楷模 。 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 , 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 。 中央为推广均输法 , 新设水衙都尉一官 , 在长安上林苑办公 。 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 , 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 , 规模宏大 , 有离宫70所 , 周围面积达300余里 , 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

汉五铢东汉五铢

汉五铢公元25年

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 , 都城洛阳 , 是年为延武元年 。 东汉王朝刚刚建立 , 经济基础薄弱 , 社会动荡 。 半两钱、西汉五铢钱、王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等 , 杂混在民间流通 。 直到延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铸五铢钱 。 自此以后 , 东汉各帝均铸五铢钱 。 不过 , 从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 五铢钱没有显著变化 , 古钱学家将东汉前期铸行的五铢钱称为“延帝五铢”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 东汉后期特别是东汉末年 , 通货膨胀严重 , 人民生活贫困 , 统治阶级为了挽救经济危机 , 在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铸“四出文”五铢钱 。 更有甚者 , 在献帝时 , 董卓铸无文小钱 , 致使原本混乱的币制越发不可收拾 。

汉五铢建武以后

各朝五铢钱比西汉各朝五铢钱轻薄 , 钱径多在2.5厘米 , 重3.4-3.4克 , 厚约0.1厘米 , 一般为3克 , 外郭较窄 。 “五铢”二字宽肥圆柔 , 笔划较粗且浅 , 面文“五”字中间交笔弯曲 , 上下两横不出来 , “铢”字“金”字头呈三角形 , 比西汉五铢金字旁大 , “金”字四点较长;“朱”字头圆折 , 中间直笔 , 两端较细;制作精致 , 文字书体规范 。 铜质为浅红色 , 还有各种记号 , 如星、横画、竖画等 。 “星”有一星与多星之别 , 或半圆点 , 或三角点等 。 依其位置而言 , 则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 , 也有穿上横、穿下星 。 多星者多横排成列 。 一般来说 , 这些带记号的东汉五铢要比不带记号的轻薄 , 铸造工艺也比较粗糙 , 字口浅平 , 铜质为黄色 。 其中有许多可能是东汉中后期铸造的 。

汉五铢其他

建武年间铸造的五铢 , 有纪年铜模盒传世 , 可以为证 , 从此时起 , 东汉五铢的“朱”旁 , 上横圆折 , 已经成为明显特征 。 东汉五铢的断代 , 除 “建武五铢”有传世的铜模盒以断定外 , 明帝以后 , 则难以区分具体年代 。 幸好通过洛阳烧沟汉墓出土五铢钱的分期 , 可以认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铢(称为“平当五铢”)也应该属于这个时期所铸 。 但它的时期较晚 , 下限可能已经进入三国 。 “东汉五铢”是五铢钱中遗留较多的一种 。

汉五铢四出五铢

“四出五铢”又称“四出文钱” 。 所谓“四出” , 是指钱幕从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阳文直线到达外部 , 这可能是为了防止锉磨钱背盗铜用的防范技术 。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铸的“四出五铢”比一般“东汉五铢”铸造得要好 , 钱的重量也要重一些 。 它的直径为2.5厘米 , 穿径约8毫米 , 廓厚0.15厘米 , 重3.6-4克 。 汉灵帝性极贪婪 , “帝本侯家 , 宿贫 , 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 , 故聚为私藏”(《后汉书·张让传》) 。 堂堂一国之君 , 普天下都是他的 , 还嫌不够 , 还要卖官揽钱以充金库 。 在这样的昏君统治下 , 老百姓哪还有好日子 。

横遭汉灵帝宰割的广大穷苦百姓怨声载道 。 “四出五铢”铸行后 , 人们咒骂说“京师将破 , 天子下堂 , 四散而去” 。

东汉磨边五铢和剪凿五铢 磨边五铢 , 亦称“磨边钱” , 即磨去外廓、边缘之钱 。 磨边五铢始见于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第一型晚期 。 东汉中晚期常见 , 东汉末年更多 。 磨边的方法 , 据说“多数是用一根木质或金属的方棍穿进钱的穿孔 , 每次约百枚或更多一点 , 然后两端固定 , 在磨上打磨钱币的轮廓 。 通过加工 , 磨边钱要比一般的五铢钱的钱径小0.15-0.2公分 。 钱重减轻1克左右 , 就是说五铢钱经过这次加工 , 本身的重量减轻三分之一左右 。 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钱的面文 , 并且钱币的边缘都比较光滑 。 磨边的目的在于取铜 , 用来作为铸造新钱的原料 。 为此五铢钱大幅度地减重贬值 。 剪凿五铢 , 或称剪凿钱 , 是剪边钱或綖环钱的总称 。 其法是将一枚钱凿成内外两枚 。 剪凿钱西汉时期已出现 , 到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公元147-184年)更加增多 , 以至达到泛滥的地步 。

剪边五铢钱就是被剪凿了外围或冲凿了外廓的钱 。 钱文“五铢”二字仅剩一半 , 故又称“对文五铢” 。 对文五铢的钱径大小不一 , 经过测定 , 钱径一般不足2厘米 , 重多在1.5克左右 , 对文五铢的边缘都有被冲截的痕迹 。 剪边五铢钱据认为还有另一种加工方法 , 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钱的轮廓 。 一般情况下 , 剪边钱要比磨边钱所去的轮廓更多一些 , 大多要把钱币的面文减去一些 , 形成钱币文字不完整的现象 。 从钱币的边缘看 , 剪边钱又不像磨边钱那样光滑工整 , 钱的直径大小也有较大的差异 。 钱直径多数为2.05-2.2厘米之间 , 钱的重量多数减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点 。 区别磨边钱与剪边钱的主要依据是边缘加工的痕迹与钱的直径 。

綖环五铢钱就是被剪去或冲凿去内圈的钱 , 钱仅剩边缘 , 呈环状 , 钱文“五铢”二字有的只剩一半 。

无论磨边五铢、剪边五铢还是綖环五铢 , 都不是法定货币 。 它们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经济的混乱 , 币值不稳 , 物价昂贵 , 惟利是图者剪凿五铢钱 , 一个钱当两个钱用 , 谋取私利 。 这是当时政治局势动荡、经济萧条与货币流通状况恶化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