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的 前世今生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不求甚解”的 前世今生

很多人对成语“不求甚解”的理解是:指学习和研究敷衍了事、不深入不细致 。 《辞海》(1989年版)中的解释是:今多谓态度不认真 , 不求深入理解 。 很明显 , 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是一个贬义词 , 和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一知半解等这些词语的意思相近 。

“不求甚解”的出处 , 是东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 在这篇传记中 , 有这样一句话:“(五柳先生)好读书 , 不求甚解 , 每有会意 , 便欣然忘食 。 ”意思是五柳先生(陶渊明本人)喜好读书 , 他只对书本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 读书每有心得 , 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 原文中“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和习惯 , 不对书中的细枝末节进行毫分缕析 , 而是对书本的主旨有个提纲挈领的掌握 。 “不求甚解”属于中性词 , 不褒不贬 。

比之五柳先生读书“不求甚解”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 还有一位先贤名人 , 这人便是三国时的诸葛亮 。 《魏略》中记载:“亮在荆州 , 以在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 三人务于精熟 , 而亮独观其大略 。 ”不难看出 , 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人读书达到了“精熟”的程度 , 而诸葛亮则是“观其大略” , 对书本的细微处不纠缠、不浪费时间 , 这和“不求甚解”的读书学习方法极为相似 。 但是 , 换个角度来说 , “观其大略”和“不求甚解”的人 , 往往所读之书更为宽泛 , 知识面更为广博 , 学识阅历也更为丰富 , 对事物的了解更加透彻、更具眼光 。

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 , “不求甚解”从一种读书的方式方法 , 演变为对学习研究不深入、不细致的态度 。 “不求甚解”最初强调的是学习不必拘泥于片面和局部 , 了解大概便可 , 日后可以慢慢体会和消化 。 而今的“不求甚解” , 告诫人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 要踏踏实实、精益求精 , 否则难以达到学习研究的高度和深度 。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 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 , 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 , 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 甚至是相左的 , 就像“衣冠禽兽” 。 还有一些词语 , 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 , 很有必要正本清源 , 还其本来面貌 。 基于此 , 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 ,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 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 , 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

章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