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数代以来 , 准噶尔汗国一直是大清王国最大的威胁 。 准噶尔蒙古是一支古老的蒙古族部落 , 长期以来生活在今天的新疆、青海一带 。 明代 , 就是这部分蒙古人在也先的带领下 , 制造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 俘虏了明英宗 。 在清朝入关后不久 , 准噶尔部蒙古人又一次崛起于天山南北 , 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 。 首领是蒙古族的传奇人物噶尔丹 。 他坚毅、刚强、多谋善断 , 通过十年征战 , 统一了西蒙古四部 。 随后 , 他信心暴涨 , 制定了先统一天山南北 , 再统一整个蒙古民族 , 最后与中国的满族统治者较量手腕 , 恢复大元旧业的宏伟蓝图 。

雄心勃勃的噶尔丹颇有手段 , 他改革了草原法典 , 第一个开始在蒙古制造铜币 , 稳定了草原经济 , 壮大了蒙古骑兵 , 很快征服了大半个新疆 。 中亚一带的民族 , 已经把他和西面的俄罗斯彼得大帝及东方的康熙皇帝相提并论 , 称他为“博硕克图汗” , 认为他们是欧亚大陆上鼎足而三的三位大帝 。

不幸的是 , 他生不逢时 。 精明的康熙成功地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部的笼络和控制 , 使噶尔丹统一蒙古的梦想无法实现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 噶尔丹在沙漠中怀抱未能实现的梦想 , 郁郁而终 。

虽然击败噶尔丹一直被列为康熙最重要的军事成就之一 , 但事实上 , 准噶尔汗国仅仅遭遇了挫折 , 远远没有被打垮 。 在噶尔丹之后 , 他的继承者们很快又使汗国强盛起来 。 他们重拾噶尔丹的旧梦 。 雍正九年(1731年) , 清准两方再起战端 , 两军大战于和通泊 。 清军大败 , 副将军以下皆战死 , 西路军三万人 , 逃回科布多者仅两千人 。 这是清王朝建立以来内外战争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 雍正十年(1732年) , 准噶尔部再度内侵 , 幸亏归附清朝的喀尔喀蒙古拼命抵抗 , 才击败了准部 。 在雍正年间这两次战争打了个平手之后 , 清帝国和准噶尔握手言和 , 双方划定了边疆 , 开始了贸易 , 中国西部出现了二十年的和平 。 但是 , 和通泊之战永远是大清帝国的噩梦 , 准噶尔部一直窥伺着内地 。 一旦清朝腹地出现什么风吹草动 , 它就有可能像凶猛的狼群一样迅速出击 , 在大清帝国的咽喉上狠狠地咬上一口 。


乾隆二十年,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乾隆二十年 , 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

和通泊之战是清军对蒙古战争的最大败战

因此 , 自即位以来 , 虽然天下太平 , 乾隆却一直警惕地关注着大清的西部版图 , 凡有准噶尔的消息 , 他都不放过 。

乾隆十八年(1753年) , 新首领达瓦齐讨伐不听指挥的杜尔伯特部 , 杜尔伯特部的三车凌为了寻求活路 , 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 , 投靠清朝政府寻求保护 。 乾隆在承德隆重接待了三车凌 , 这不仅仅是为了表彰他们“万里远归” , 更主要的 , 是为了了解准噶尔汗国的虚实 。 他与三车凌数次长谈 , 深入掌握了准噶尔汗国的情况 。 他发现 , 今天的准噶尔正处于历史上最虚弱的时期 。

皇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迅速出兵 , 扫灭准噶尔汗国 。


乾隆二十年,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乾隆二十年 , 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

准噶尔汗国

发动平准之战 , 在所有人看来完全是自找苦吃 。 如果不发动这场战争 , 历史绝不会因此而指责他 。 主动出击成功 , 固然荣耀无比 , 一旦失败 , 那么他二十年统治的成果会毁于一旦 , 自己也身败名裂 。

因此 , 乾隆二十年(1755年)皇帝决定出兵时 , 遇到的几乎是一致的反对之声 , 雪片一样反对的奏折飞到乾隆面前 。

讨伐准噶尔并不是乾隆草率的决定 。 早在乾隆二十年之前 , 乾隆皇帝已经利用语言优势 , 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 深入了解了西蒙古的历史 , 在平准之后他亲自撰写过论述准噶尔蒙古世系源流和部落现状的《准噶尔全部纪略》 。 这篇文章综合了蒙古和汉文资料 , 对准噶尔的历史源流和部落结构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考证及描述 , 可以看作是一篇相当出色的学术作品 。

基于这种知识积累 , 他对准噶尔问题看得很深很透 。 准噶尔表面上只是大清边疆上的一处癣疾 , 实际上却是关系到整个陆地边疆稳定的核心 。 准噶尔地势险要 , 向南可以控制西藏 , 向东可以统一蒙古 。 这个国家的存在关系到西藏和东蒙古的稳定 。 如果不消灭这个汗国 , 西藏和蒙古就永无宁日 。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回望 , 乾隆二十年确实是中原王朝扫平西部、彻底统一中国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 准部处于有史以来最衰弱的时期 , 兵无斗志 。 而清朝经过三代经营 , 国力强盛 。 此时兴师 , 十拿九稳 。 人生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 , 国家和民族的机会更是如此 。 这一形势 , 今天看来十分清楚 , 可是当局者迷 , 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人们 , 往往身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 清王朝所有的官员几乎都没有看到这个形势 , 皇帝与大臣们意见针锋相对 , 除了对战争的观念不同之外 , 更主要的是双方知识储备、国家视野、掌握的信息量不同 。 乾隆站得高、看得远 。 而朝中大臣们则对这些“蛮夷”素少关注 , 对乾隆的这一决定难以理解 。 满朝大臣 , 只有小舅子傅恒赞成皇帝的决定 。

经过反复思想动员 , 终于 , 人们表面上不再反对了 。 大清帝国勉强开上了战争轨道 。 然而乾隆却物色不到一位堪当大任的主帅 。 在所有的大臣中 , 只有傅恒真心诚意支持出兵 , 可是此人素不知兵 , 难以承担如此大任 。 左右权衡 , 乾隆勉强选定了班第和永常 , 分任北路和西路主帅 。

接下来是粮草问题 。 如果按照“兵出粮随”的用兵常理 , 这场战争根本没法打 。 因为平定准噶尔的时机是突然到来的 , 清王朝毫无准备 。 前线并无粮草 , 准备也已来不及 。 一是从内地运粮到西部 , 每石米价值不过三两银子 , 可是运费要高达二十两 。 二是即使清廷财力充裕 , 负担得起运费 , 征购和运送时间上也万万来不及 。

乾隆悍然决定 , 抛弃行军常规 , “因粮于敌” 。 这实际上允许官员沿路抢掠 。 这一大胆的举动后来被证明埋下了严重后患 , 在当时却被乾隆认为是唯一的办法 。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 , 清军北路和西路两路出师 , 共计五万人 , 加上负责运输的夫子共近八万人 。 每位士兵配备战马三匹 , 共计十五万匹 。 配备骆驼一万峰 。 乾隆以从准噶尔叛逃的重要将领阿睦尔撒纳为前锋 , 以收招降之效 。 果如乾隆所料 , 准部连年内战 , 人心厌乱 , 清军一到 , 纷纷归降 。 大军刚刚出动 , 就有札哈泌部一千三百户来降 。 紧接着准噶尔颇有权势的大台吉也率部属投降 。 五月 , 两路大军会师于新疆博乐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禾市) , 向伊犁进军 。 伊犁民众也纷纷迎降 。 在这种情况下 , 准部新首领达瓦齐无心抵抗 , 率一万人逃亡至伊犁西南的格登山 。 清军穷追不舍 , 将其擒获 , 送往京师 。 平准战争初获胜利 。

但是平叛战争进展并没有像开始一样顺利 。 由于事发仓促 , 清军仍然没有携带充足粮草就出发了 , 一路上对喀尔喀蒙古大肆榨取 。 到了新疆之后 , 又大肆抢夺准部故地的牲畜粮食 。 准部本来就已经陷入饥荒之中 , 清军一来 , 雪上加霜 , 大批民众饿死 , 剩下的都纷纷起来反抗清军 。 而前线将领又很不得力 , 屡屡错失战机 , 使阿睦尔撒纳一再逃脱 。 乾隆皇帝一筹莫展 。 恰在此时 , 一直全力支持乾隆平准的喀尔喀部蒙古居然也起兵反叛了 。 反叛的原因是清王朝对喀尔喀蒙古的榨取超过了极限 。 “因粮于敌”的策略在战争中实际上演变成了因粮于友 。


乾隆二十年,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乾隆二十年 , 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

《平定伊利受降》 郎世宁绘

乾隆醒悟到了自己的失误 , 迅速转了弯子 。 于1756年9月写信给库伦呼图克图和土谢图汗 , 说他不知道蒙古人的贫困 , 对蒙古人他将因功赏赐 。 乾隆知道仅仅一封信是远远不够的 。 他又通过小时候一起读书的密友章嘉三世活佛做哲布尊丹巴的工作 , 许诺将对喀尔喀蒙古人大大施恩 , 终于安抚住了喀尔喀蒙古 。

吸取了这次教训 , 乾隆终于不再“因粮于敌”了 。 他痛定思痛 , 改变了作战方式 , 首先调集大批粮食 , 运至前线 , 巴里坤、哈密贮粮十一万石 , 足够大军三四年之用 , 然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 , 第三次进兵 。 这一次 , 他终于顺利摘取了胜利果实 。 经过连年战争和饥荒 , 准部蒙古人已经穷困交加 , 疾病流行 , 死亡甚多 , 毫无战斗力 , 清军所到之处 , 都能迅速取胜 。 阿睦尔撒纳日暮途穷 , 逃入俄罗斯境内 , 后来病死异国 。

这场战争意义非同一般 。 自大清开国以来 , 准噶尔汗国这个敌对势力就如同一片黑色的魅影徘徊在西部 , 窥视着内地 , 让连续几代清朝最高统治者席不安寝 。 如今 , 大清最强大的敌对势力被彻底消灭 , 乾隆终于可以长长地出一口气了 。


乾隆二十年,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乾隆二十年 , 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

平定回部献俘

本来 , 在他的计划中 , 这场战争只需要数月时间 , 数百万两军费 。 没想到 , 战争最终拖了三年 , 一次战争变成了三次 , 军费最终高达数千万两 , 多名大将折损 , 乾隆有些恼羞成怒 。 如何对付这个民族 , 乾隆费尽心思 。 仅仅分而治之似乎难以彻底削弱这支蒙古人的力量 。 他十分担心数十年后 , 准噶尔部蒙古人春风吹又生 , 重新成为大清的敌人 。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 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对准噶尔部蒙古人 , 除了杜尔伯特部外 , “总以严行剿杀为要” 。 这实际上是一道种族灭绝令 。

中国的武功 , 自成吉思汗以来 , 还没有谁如此一举荡平二万余里 , 深入不毛之地 。 元代之后 , 中国的疆域 , 从来没有如此巨大 , 国家的统一 , 从来没有如此巩固 。 除了驱敌拓土之外 , 平定新疆的另一个意义是它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了“全盛” 。 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最后一个盛世 , 人们通常称为“康乾盛世” 。 事实上 , 康熙和雍正的统治还称不上完美 。 直到平准战争之后 , 清王朝在各个方面都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 , 进入无可挑剔的“全盛” 。

【摘自:《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珍藏版) 张宏杰/著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

图 书 信 息

书 名:《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作 者:张宏杰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 :978-7-229-13840-0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定 价:68.00元

☆ 中国史和全球史双坐标下 , 解读乾隆及其时代;看懂了乾隆时代 , 也就看懂了近代中国

☆ 历史总是选择性记忆 , 在乾隆盛世光环的掩盖下 , 有太多的东西被忽略了

☆ 历史上很少有帝王像乾隆这样有如此多的侧面 , 作为帝王仁慈而又残忍 , 作为男人专情而又多情 , 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所有帝王里面最幸福的 , 但身后却很不幸 。


乾隆二十年,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乾隆二十年 , 封建中国最后统一的时刻// //

内容简介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 , 乾隆时代则是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 。 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 , 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 , 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 , 纵向比 , 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 。 横向比 , 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 。 但是 , 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 , 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 , 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

乾隆在位六十年 , 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 。 法国正经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 以及接下来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 美国也宣布独立 ,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民主政体 。

东方大清帝国统治者乾隆皇帝却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 , 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 。 可以说 , 中国在这个时期 , 错失了与未来世界主流文明接触的机会 , 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 。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 , 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 。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 , 1972年生于辽宁 。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 ,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 清华大学博士后 , 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辽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 。 著有《千年悖论》《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给曾国藩算算账》《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曾国藩传》等 。 《百家讲坛》之《成败论乾隆》主讲人 , 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