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美食地瓜,解救了饥荒却为何没能挽救明朝?一则谣言的危害

关于地瓜的记忆

地瓜 , 也被称为红薯、番薯或甘薯 , 是如今不少人喜欢的健康零食 。

尤其是地瓜烤炉中散发的香味 , 足以让大部分人停下脚步 , 即使是意志力超强的人 , 也会忍不住深呼吸一下这诱惑的味道 。 除此之外 , 地瓜还可以做成香甜有嚼劲儿的地瓜干 , 金黄酥脆的地瓜片 , 多变而又美味 。


健康美食地瓜,解救了饥荒却为何没能挽救明朝?一则谣言的危害

健康美食地瓜 , 解救了饥荒却为何没能挽救明朝?一则谣言的危害// //

这就是我对地瓜最初的印象——健康的美食 。 但对于地瓜 , 我的父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印象 , 或者更准确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

原来在上世纪60年代的山东 , 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老百姓的口粮十分紧缺 , 大米和白面是想都不要想了 , 在父亲的记忆中看一眼都是奢侈 。 取而代之的是一年四季 , 一日三餐的地瓜 , 在那段时间中 , 父亲吃过地瓜饼、地瓜干、地瓜面的煎饼等等 , 总之 , 几乎所有食物都是用地瓜做的 。 刚开始还好 , 但或许是再美味的食物 , 对人的胃口都会造成“疲劳期” 。

用父亲的话来讲 , 那就是用毅力来吃地瓜 , 这导致如今的父亲从来不吃地瓜 , 每当我在烤地瓜摊前迈不动步子时 , 父亲总是一脸恨不得赶快离开的表情 。 所以 , 我偶尔就调侃父亲 , 说他那时候可真是幸福 , 想怎么吃地瓜就怎么吃地瓜 , 如今一份烤地瓜 , 没个十几块都下不来 , 唉 , 让人有种割肉的感觉 。


健康美食地瓜,解救了饥荒却为何没能挽救明朝?一则谣言的危害

健康美食地瓜 , 解救了饥荒却为何没能挽救明朝?一则谣言的危害// //

除此之外 , 小时候每当父亲看到我吃地瓜 , 都会给我讲一个他都不怎么信的故事 。 话说地瓜最早传入中国时是外国人为了害中国人 , 因为地瓜有毒!每每听到这里我都会投来打死也不信的目光 , 然后父亲马上自圆其说的解释道 , 是因为中国有解毒的食物——辣椒!

如今想来这个前后逻辑十分矛盾 , 也经不起推敲的谣言 ,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促使明朝灭亡的一个可能 。

差点挽救了饥荒的地瓜

熟悉中国的朋友会发现 , 历代王朝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 都会逐渐走向动乱和衰败 。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开篇就写到“话说天下大势 , 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 , 说的就是这个规律 。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 , 就是因为王朝人口不断增长 , 达到一个瓶颈期时 , 粮食不够吃了!

宋朝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状》提到“每亩出米二石 。 ”虽然秦始皇一统六国后 , 规范了度量衡 , 但历朝历代的计量单位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变化 , 按照“十升为一斗 , 十斗为一石(dàn)” , 结合部分地方一大石约为400斤 , 小石约为250斤 。 所以古代的粮食亩产量大致在500斤左右(估算) 。

就是这样的产量 , 还是在风调雨顺的前提下 , 所以一遇到灾荒年 , 饥荒就会发生 。 尤其是明朝 , 其人口增长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 超过一亿 , 逼近两亿 。 这使得粮食问题刚加紧张 , 好在在明朝为粮食问题发愁的时候 , 地瓜被传入中国 。 为了推广种植地瓜 , 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还在自己的著作《农政全书》中详细介绍地瓜的种植技术 。


健康美食地瓜,解救了饥荒却为何没能挽救明朝?一则谣言的危害

健康美食地瓜 , 解救了饥荒却为何没能挽救明朝?一则谣言的危害// //

知道地瓜的产量是十分惊人的且适应性极强 , 即使在没有化肥和农药的古代 , 亩产量几乎是普通农作物的十倍左右!换句话说 , 如果原先一亩地只能够养活一个人 , 那如果改种地瓜 , 则一下子可以养活十个人 。 所以看起来推广地瓜种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 应该很简单很顺利才对 , 但实际上一直到明朝中期 , 地瓜才彻底在中国普及种植 。 在明朝时期仅仅在部分地区得到了试种 。

究竟是是什么阻止了地瓜的推广呢?

回到第一部分父亲给我讲的那段谣言 , 从谣言的设定:洋人想害中国人 。 这个前提设定很容易在老百姓中间传播开来 , 这背后很可能就有势力和推手 。 结合灾荒年老百姓活不下去就会逃荒 , 形成流民 , 原先剩下的土地很会变成荒地 。 在家活不下去的百姓也会为了生计变卖仅有的土地 , 这时就会有地主和豪强以极其低廉的价格 , 甚至白捡获得大量土地 。

所以如果地瓜这样高产高抗性农作物被推广 , 地主和豪强就几乎失去了这种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机会 。 所以他们是最有动机散步谣言 , 来抵制地瓜种植推广的一部分群体 。


健康美食地瓜,解救了饥荒却为何没能挽救明朝?一则谣言的危害

健康美食地瓜 , 解救了饥荒却为何没能挽救明朝?一则谣言的危害// //

当然 , 形成大趋势不会是单单一股势力 , 除此之外 , 我们不妨再来看下这首明朝末年地方官员所作的一首《番薯谣》(见注释1) , 从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 , 造成明朝末年饥荒不断的人为原因:

番薯种自番邦来 , 功均粒食亦奇哉 。

岛人充飧兼酿酒 , 奴视山药与芋魁 。

根蔓茎叶皆可啖 , 岁凶直能救天灾 。

奈何苦岁又苦兵 , 遍地薯空不留荄 。

岛人泣诉主将前 , 反嗔细事浪喧豗 。

加之责罚罄其财 , 万家饥死孰肯哀!

这是明朝末年兴起的另一股势力——流贼 , 有人会问诗中不是话说的是兵么?这就要回到当时的特殊情况了 , 由于后金在东北的崛起导致明朝大部分精力都投到了关外 , 导致对内部的起义叛乱采取狡抚结合的策略 , 前一刻还可能是杀人如麻的流贼 , 后一刻可能就变成被招安的官兵 。

而流贼的主要来源就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 , 但凡有一丝能活下去的希望 , 他们都不会选择做流贼 , 所以为了扩大兵源 , 流贼所过之处蝗虫过境 , 几乎是寸草不留 , 使得原本并未受到灾害波及的地区也被荼毒 。

就这样 , 原本可以拯救明朝末年粮食危机的地瓜 , 迟迟无法被彻底推广 , 最终为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做了嫁衣裳 , 时也命也 。

注释1:卢若腾 , 又字海运 , 号牧洲;文号留庵 。 明末清初福建同安县金门贤厝人 。 1598年(明神宗万历廿八年)出生 , 1640年(明崇祯庚辰十三年)与潘湖黄锡衮同榜进士 , 授兵部主事 , 升郎中 。 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 , 分司宁绍巡海道 。 驻宁波 , 兴利除弊 , 遣爱在民 , 有“卢菩萨”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