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公元前三世纪初 , 秦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变法改革 , 逐渐成为列国中的最强者;齐国历经威王、宣王两代的扩张 , 成为能与秦国抗衡的东方强国 。 公元前288年前后 , 秦、齐两君因为称帝引发了一场精彩的合纵连横斗争 。

秦、齐称帝

先秦时期 , 君主的称谓有个演变的过程 。 夏代君主称“后” , 如夏后启、夏后桀 , 有穷氏的首领后羿 。 商、周两代君主称王 。 帝 , 本指天帝 。 到战国时期 , 兴起了将远古君王追尊为帝的风潮 , 于是就有了帝喾、帝尧、帝舜的说法 , 连夏后启也被追尊为夏后帝启 。 在战国时期的君主们看来 , 既然先王先君都能为帝 , 自己高升一级也未尝不可 。 有过称帝念头的君主不少 , 最先付诸实践的则是秦昭襄王 。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

《甲骨文合集》第03-6057号甲骨反面的卜辞

公元前293年 , 秦将白起大破魏、韩联军二十四万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 。 随后的数年间 , 秦国攻占了魏、韩大片土地 。 魏、韩两国被迫派宰相入朝于秦 , 东周国的君主甚至亲自到秦国朝觐 。 志得意满的秦昭襄王逐渐有了称帝的念头 。 但他要顾及诸侯的态度 。 特别是国力强盛的齐、赵两国 。

秦昭襄王最初打算用武力胁迫两国服从秦国 。 公元前289年 , 魏国背离秦国 , 倒向赵国 。 魏昭王还亲自到邯郸朝见年轻的赵惠文王和执掌赵国实权的宰相李兑 。 秦王大怒 , 举兵伐魏 。 赵国立即联合齐国进攻秦国的盟友韩国以救魏 , 最终双方打了个平手 。

武力无法达到目的 , 就只好用第二种方法了——拉拢 。 秦相魏冉想了个办法:拉着齐国一起称帝 , 借机与齐国结盟 , 一同讨伐赵国 。 秦王思虑再三 , 听从了魏冉的建议 , 派吕礼等一批策士游说齐湣王 。 面对帝号 , 齐湣王虽然也心动不已 , 但还颇为慎重 , 他担心引起各国不满 , 提出“先事而后名”(《战国纵横家书》第十三章)的策略 , 就是秦、齐两国先对其他诸国占据绝对优势 , 而后再称帝不迟 。 秦国的说客们则极力夸赞齐国的强大和齐王的圣明 , 并提出由秦、齐两大国牵头 , 联合魏、韩、燕共同攻灭赵国 , 到时看列国谁还敢对秦、齐称帝有异议 。 最终 , 策士们成功说服齐湣王接受帝号 , 并与秦结成联盟 。 为了彰显结盟的诚意 , 齐湣王还任命吕礼担任齐国宰相 。

与齐国结盟后 , 公元前288年十月 , 秦昭襄王迫不及待地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举行称帝大典 。 日期和地点都是事先定好的 。 秦国用颛顼历 , 以十月为岁首 。 这年是秦昭襄王在位的第十九年 。 史官纪年却不能写“王十九年” , 而要用“帝元年” 。 史书记载 , 秦昭襄王有“则”、“稷”两个名字 , 或许就是秦昭襄王为称帝还改了名 。 宜阳是中原地区有名的通都大邑和交通枢纽 , 两年前(前290年) , 秦昭襄王亲自来考察过 。 宜阳距离周天子居住的王城(今河南洛阳)较近 , 与魏、韩国都也不远 , 方便各国前来朝贺 。 当然 , 这更是秦国问鼎中原战略意图的体现 。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

公元前三世纪初中原地区示意图

完成了称帝大典 , 秦昭襄王随即派魏冉出使齐国 , 将帝号敬奉给齐湣王 。 根据之前的约定 , 齐湣王也欣然接受了帝号 , 秦昭襄王当“西帝” , 他当“东帝” 。 从此 , 他们在称号上就比其他诸侯高了一级 , 甚至比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还高 , 已经与天帝平级 。

齐湣王变卦

称帝大典的浮华喧嚣过后 , 冷静下来齐湣王的开始觉得此事不妥 。 因为诸侯对秦、齐称帝多有不满 , 秦国派策士许绾游说魏王 , 想让魏王入秦庆贺秦王称帝 , 可能还想顺便讨论一下伐赵事宜 , 结果魏王百般推辞 , 拒不入秦 。 齐湣王发现 , 从邻国朝堂到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 , 再到田间里巷 , 绝大多数的声音是指责秦、齐二君妄自尊大 。 齐湣王顿时有了一种被人架在火上烤的感觉 。

正在齐湣王陷入深深的焦虑与不安之时 , 从燕国来了一位足智多谋且能言善辩的高人——苏秦 。

苏秦是燕国专门处理对齐邦交关系的大臣 , 深得齐湣王器重 。 听闻苏秦到来 , 齐湣王亲自到城门迎接 , 迫不及待地询问苏秦对称帝一事的看法 。

苏秦没有正面回答 , 而是问了齐湣王三个问题:

“齐、秦立为两帝 ,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齐湣王答:“尊秦 。 ”(《战国策·齐策四》 , 下同)原因很简单 , 秦国实力更强 。

“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齐湣王答:“爱齐而憎秦 。 ”齐国一旦主动取消帝号 , 自然会得到诸侯的拥护 。

“两帝立 , 约伐赵 , 孰与伐宋之利也?”齐湣王答:“不如伐宋 。 ”五国伐赵 , 秦国肯定获益最多 , 齐国可能只获得一小块土地 。 但如果攻宋的话 , 齐国有机会独吞宋国 。 宋国军事实力不强 , 但有几座著名的商业城市 , 十分富庶 。

苏秦的几句话 , 让齐湣王幡然醒悟 。 在齐湣王称帝前 , 估计也会有不少大臣劝阻他 , 但人们却往往要在事情变坏后 , 才会认识到自己之前的决定有多荒谬 。

于是齐湣王毅然放弃了“东帝”称号 , 罢黜吕礼 , 带着苏秦与赵惠文王在阿(在今山东阳谷东北)会晤 , 商量共同伐秦 。

赵国如蒙大赦 。 当时五国联合攻赵 , 声势浩大 。 五国约定灭赵后瓜分赵国土地 , 将盟约“著之盘盂 , 属之雠柞”(《战国策·赵策一》) 。 “雠柞” , 《战国纵横家书》作“祝諎” , 諎即籍 , 意思是祭祀的簿籍 。 也就是说结盟者已将盟约郑重地铸刻在青铜礼器上 , 并在神明面前立誓 。 在秦、齐称帝前 , 五国有的已经出兵 , 有的正在准备出兵 。 赵国也调动了一切力量试图瓦解五国联盟 。 如今 , 齐国主动提出与赵国结盟 , 赵国君臣喜出望外 。 双方迅速达成协议 , 由赵国担任“从长” , 联络各国 , 共同伐秦 。

组织合纵需要一位外交高手 , 赵国选中了苏秦 。 苏秦背后有燕、齐两国的支持 , 赵国又加封苏秦为武安君 , 使得苏秦在燕、齐、赵三国都有了爵位和封地 , 可谓旷古绝今 。 苏秦也不负所望 , 成功说服魏、韩两君 , 五国攻秦的局面初步形成 。 为了彰显五国合纵攻秦的决心 , 苏秦设计了两场盛大的仪式 。 第一场是在赵、魏、齐交界的洹水之上 , 五国的将相杀白马而盟;第二场是在周天子的王城 , 五国将各自进出秦国的符节 , 当着周天子的面 , 一同焚毁 。 苏秦由此名震天下 。 后世甚至还出现了苏秦“佩六国相印”的传说 。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

苏秦影视形象

燕、齐邦交风波

面对天下人的反对 , 秦昭襄王匆忙在十二月取消帝号 。 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五国攻秦的步伐 。 公元前287年春 , 齐国开始在观地(今山东范县西北观城镇)集结军队;燕国表示将追随齐国 , 派出两万兵马 , 自备粮草 , 前往观地 。

秦昭襄王让他的好友、曾任齐相的韩珉给齐湣王写信 , 说秦王现在很后悔 , 希望能重新与齐联盟 , 结盟后秦国将完全听从齐国的安排 。 可以允许齐国独吞宋国 , 不让楚、魏染指宋地 。 而后秦、齐瓜分燕、楚和三晋的富庶之地 , “使从亲之国 , 如带而已” , 到那时“齐、秦虽立百帝 , 天下孰能禁之?”(《战国纵横家书》第十三章)

面对韩珉画的大饼 , 齐湣王不置可否 。 其实齐国此次参加合纵攻秦 , 目的就在于独吞宋国 。 秦是宋的盟友 , 赵、魏也觊觎宋的土地 , 一旦这些国家都卷入战争 , 就会无暇顾及宋国 。 齐湣王写了些无关痛痒的话给韩珉回复 。 而后加紧攻宋的步伐 , 燕国又派出两万兵马 , 由大将张魁率领 , 自带粮草 , 跟随齐将田触攻打宋国 。

齐国名攻秦实攻宋的做法令赵、魏十分不满 。 齐国让魏国封锁魏、宋边境 , 魏国不听 。 赵、魏两国还流露出要抢占宋国土地的意思 。 齐国着急了 , 自己辛辛苦苦布的局 , 不能让别人占了便宜 。 于是 , 再度让苏秦出使魏、赵 。

苏秦费了一番唇舌 , 说服魏国将齐国在观地的驻军迎入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一带 。 魏王表示 , 由于近期一直在下雨 , 所以魏军集结的时间延迟了 , 韩国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 , 但两国坚定支持合纵伐秦 。 赵相李兑也表示 , 只要魏、韩两国军队到位 , 赵国随时从上党出兵攻秦 。 不过赵国也提出了条件 , 希望齐国先停止攻宋 , 将主要精力放在合纵攻秦上 。

出乎赵国预料的是 , 齐国真的停止了攻宋 。 当然 , 并不是李兑的话起了作用 , 而是齐湣王听信谗言 , 把燕将张魁给杀了 。 当时想要离间燕、齐关系的大有人在 , 拆散燕、齐联盟 , 对宋、秦、赵等国都有益处 。 苏秦在齐时 , 可以经常见到齐湣王 , 驳斥这些人的言论 。 苏秦出使期间 , 还不断写信提醒齐湣王堤防类似言论 。 可惜防不胜防 , 苏秦最不想见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

燕昭王听闻自己的将领被杀 , 悲愤交加 , 誓要兴兵攻齐给张魁报仇 。 大臣凡繇赶忙劝谏说:“先君死于齐人之手 , 大王却一直侍奉齐国 。 之所以如此忍辱含垢 , 就是因为燕国力不如人 。 如今大王却要贸然对齐开战 , 这是把张魁之死看得比先君还重啊!”一席话让燕昭王冷静了下来 。

深思熟虑之后 , 燕昭王拿起了苏秦在赵国给他写的信 。 信的内容是苏秦打算辞去自己在齐国的一切职务和爵位 , 请燕昭王批准 。 这是苏秦在表明自己忠于燕国 。 燕昭王想了想 , 给苏秦写了一封回信 , 要求苏秦去齐国挽救两国邦交危机 。

苏秦接到命令后 , 苦笑不已 , 这位燕王总是给他出难题 。 几年前 , 燕昭王自己犯了个大错 , 燕、齐战争一触即发 。 燕昭王威逼加利诱 , 迫使苏秦入齐 , 最终苏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息了事端 。 这次 , 已经闹出了人命 , 齐湣王敢杀张魁 , 就不敢杀他苏秦吗?此去齐国 , 可谓凶险万分 。

燕昭王也预料到苏秦会有抵抗情绪 , 所以派专人反复劝导苏秦 , 强调“不之齐 , 危国”(《战国纵横家书》第四章) 。 苏秦无奈 , 只好冒死入齐 。 递上燕昭王特意写给齐湣王的道歉信 , 心中说:“此(指齐湣王杀张魁)尽寡人之罪也 , 大王贤主也 , 岂尽杀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之使者独死 , 此弊邑之择人不谨也 , 愿得变更请罪 。 ”(《吕氏春秋·行论》)没想到 , 齐湣王对燕昭王的认错态度赞赏有加 。 看来 , 齐湣王并不想在此时失去燕国这个盟友 , 估计他也后悔杀了张魁 。 苏秦又反复强调良好的燕、齐关系对齐国霸业至关重要 , 最终 , 两国重归于好 。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

燕昭王御用器物——燕王职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齐、赵的较量

张魁被杀后 , 齐国就停止了对宋战争 。 全力应对可能的燕、齐之战 。 结果魏国在赵国支持下大举攻宋 , 抢占土地 。 眼看自己嘴中的肥肉要被别人抢走 , 齐湣王立即出手 , 他采取了两个对策:一方面密切齐、楚关系 , 秦、楚当时是盟友 , 齐国这样做会让人以为齐国要与秦国和好 , 齐湣王希望借此向赵、魏施压 , 这招果然奏效 , 一时坊间盛传齐湣王将召亲秦派的韩珉回齐为相;另一方面 , 齐湣王派苏秦去游说各国把合纵攻秦坚持到底 , 并向赵相李兑和魏相田文保证齐国会履行之前的约定——把宋国两座富庶城市送给二人作封邑 , 然而李兑和田文已经不再相信齐湣王的空头许诺 , 两人暗中与秦接触 , 同时联络燕、宋、鲁等国 , 要组织合纵伐齐 。

沉不住气的燕昭王又觉得这是一次报仇雪恨的好机会 , 虽然之前他已经这样认为好几次了 , 每次弄出大麻烦后都是苏秦给他善后 。 这次 , 他把苏秦也拉了进来 。 正好苏秦也要为齐国在赵、魏活动 , 燕昭王便通过苏秦与诸国暗通款曲 。

可惜燕昭王保密工作不到位 , 齐国知道了他们的阴谋 。 齐湣王立即派遣亲信重臣公玉丹出使赵国 , 许诺将齐国蒙邑(今山东蒙阴西南)也送给李兑做封邑 。 重利之下 , 李兑导向了齐国 , 又推卸责任说合纵攻齐之事燕国是主谋 , 苏秦就是联络人 。 燕国一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

燕昭王冤 , 但也不冤 。 面对齐国的质问 , 无奈之下 , 求苏秦再次出使齐国化解危机 。 苏秦是说什么也不去 , 之前几次都是燕昭王惹祸 , 而这次苏秦也参与其中 , 一旦齐湣王拿到证据 , 或者完全相信李兑的话 , 苏秦就是直接去送死 。 苏秦对燕昭王说自己并不怕死 , 但这样去送死毫无价值 。 君臣二人反复沟通之后 , 苏秦还是被迫前往齐国 。

苏秦也真是有超世之才 , 竟然说服了齐湣王不给李兑蒙邑 , 而且齐湣王还任命苏秦为宰相 。 当然 , 这些并非全是苏秦一张巧嘴的功劳 , 齐、赵之间矛盾重重才是根本原因 。 强大的赵国始终是齐国的威胁 , 而相对弱小的燕国偶尔受到蛊惑也是可以原谅的 , 毕竟 , 齐湣王之前听信谗言杀了燕国大将 , 理亏在先 。 从地缘政治考虑 , 齐国有燕国做盟友就能压制赵国 。 齐湣王为了增加对赵优势 , 还将韩珉召回了齐国 。 这意味着齐、秦邦交可能随时恢复 。 在燕国支持下 , 齐国做好了随时和赵国翻脸的准备 。

燕国的反水让赵国立时陷入了困局 。 赵国虽然早就着手与秦国谈判 , 但条件一直没谈成 。 在结束对秦战事之前 , 赵国是万不敢与齐直接决裂的 。 于是 , 赵相李兑选择了隐忍 , 甚至还延请苏秦再度入赵主持合纵攻秦 。

合纵攻秦转为连横攻齐

合纵攻秦的诸国内讧不断 , 但诸国斗争都是外交博弈 , 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军事冲突 , 而且诸国在名义上都没有恢复与秦的邦交关系 。 最重要的是 , 赵、魏两国确实想通过合纵压制秦国 , 所以在苏秦入赵前后 , 已经在荥阳、成皋逗留了几个月的联军开始向秦国发动进攻 。

联军进攻的目标是秦国在南阳地区的土地 , 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 。 自秦孝公东进以来 , 秦从赵、魏、韩夺取了许多南阳地区的城邑 。 秦军救援南阳 , 需要从关中腹地出兵 , 沿黄河水陆并进 。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

五国合纵攻秦示意图

各国间的勾心斗角势必导致联军无法组织有效进攻 。 《战国策·魏策二》说“五国伐秦 , 无功而还” , 《战国策·赵策四》也说“五国伐秦 , 无功 , 罢于成皋” 。

联军解散的直接原因就是齐、赵关系破裂 。 苏秦到赵国后 , 极尽所能挑拨齐、赵关系 。 因为只有齐、赵交恶 , 燕国才能从中渔利 。 苏秦甚至让齐湣王派兵将在齐作人质的赵国公子给囚禁了起来 , 这惹得赵国大怒 , 李兑直接派兵将苏秦囚禁 , 还扬言要杀苏秦 。 齐湣王和燕昭王赶忙派出使者来调解 , 苏秦才得以活着离开赵国 。

与此同时 , 本来已经有和好迹象的秦、齐关系再度出现裂痕 。 韩珉主政齐国后 , 继续发动对宋国的进攻 , 惹得秦王大怒 , 秦王派人质问韩珉:“吾爱宋 , 与新城、阳晋同也 。 韩珉与我交 , 而攻我所甚爱 , 何也?”(《战国策·韩策三》)苏秦替韩珉给秦王写信解释 , 但秦国还是反对齐国攻宋 。

秦、齐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给了赵国以契机 , 赵、秦两国迅速走到了一起 。 苏秦后来给赵惠文王写过一封信 , 信中提到 , 之前五国伐赵 , 是齐国“倍(通“背”)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 , 西兵以禁强秦 , 秦废帝请服” , 最终迫使秦将南阳地区的三座城归还给魏国 , 两座城归还给赵国(《史记·赵世家》 , 又见《战国纵横家书》第二十一章) 。 苏秦这封信重在阐述齐国对赵国的恩德 , 难免有夸张之处 , 但事件的时间顺序肯定是对的 。 也就是秦国确实在五国攻秦后割给赵、魏五座城邑 。 秦国割地的原因史无明文 , 结合后来“秦复与赵数击齐 , 齐人患之”(《史记·赵世家》)的情况看 , 秦很可能就是为了拉拢二国 。 在秦国支持下 , 赵国连年派兵攻齐 。

由秦、齐两君称帝引发的一系列合纵连横斗争可谓跌宕起伏 , 从最初的秦、齐、魏、韩、燕合横伐赵 , 到赵、齐、魏、韩、燕合纵攻秦 , 最后以秦、赵连横攻齐告终 。 一年之内 , 风云变幻 。 君王、策士们从赌咒发誓到背信弃义不过转瞬之间 。 这也是战国中晚期政治斗争的常态 。

秦昭襄王贪慕帝号 , 结果惹了个大麻烦 , 这也警醒了其他人——勿贪虚名而处实祸 。 自秦、齐取消帝号到秦灭六国 , 再无君王称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