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

贵阳楼遗址


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

寂寞贵阳楼


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

贵阳楼大门


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平 和 贵 阳 楼 探 秘// //

楼联落款为“漳浦蔡新拜题”

从平和坂仔圩沿林语堂故居方向顺着水泥村道迂回北行 , 大约3.5公里左右就到了五星村 。 五星村原名五甲 , 位于坂仔圩西北边 , 解放前曾是游击活动区 , 金才兄年逾九旬的老母亲年轻时就曾经支持过革命者 , 老人家身康体健 , 至今对当年事仍记忆犹新 。 从金才兄家出来 , 路边田园满眼皆是长势喜人的柚子树 , 这也是平和县农业产业化的一大特色 。 田园尽处 , 一幢幢崭新楼房替代了往昔的泥瓦房 , 显现着闽南乡村的沧桑巨变 。 令我始料不及而喟然叹息的是 , 行至尽处 , 耳闻日久的贵阳楼已荡然无存 , 仅余大门在田园中孑然而立 , 与周遭楼房相比 , 显得神形萧瑟 。

从前人记述的零散资料得知 , 贵阳楼建成于乾隆己丑年(1769年) , 属闽西南土楼中最为常见的双环圆形楼 , 楼高三层 。 值得一提的是 , 当年为贵阳楼题撰楼名、楼联者 , 乃曾任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太师的“蔡相爷”蔡新 , 这在闽西南土楼族群中堪称最高殊荣 , 也是吸引我前往观窥的主要原因 。 岁月不拘 , 如今的贵阳楼人去楼塌 , 眼前所见 , 仅余一堵宽约6米、高5米有余的大门残墙 , 所存大门为条石方框套拱券门 , 门前铺设3.68米宽的五级垂带踏跺 , 拾级而上 , 门洞宽1.735米 , 高3.01米 , 门框宽0.88米 , 通体由錾凿规整的花岗岩垒砌而成 , 每块岩石拼接处严丝合缝 , 并留有门栓孔、射击孔、防火水道等安全装置 。 这样的楼门 , 整体显得高大魁伟、气象端严 , 在土楼族群中大门构造精美者难出其右 。 楼门顶部嵌一矩形匾额 , 上书“贵阳楼”三个阴刻大字;门楣下方置两枚方形门簪 , 正面雕有寿星童子 , 侧边雕有仙鹤图样;内侧亦置有两枚方形门簪 , 分别雕有龙凤、花卉纹饰 , 无不雕工精美 , 栩栩如生 。 楼门两侧镌有一副楼联 , 右侧上联“毓秀山川梓里楼成新甲第” , 左侧下联“辉联花萼德门星聚大文章” , 右侧上款“乾隆己丑首夏” , 点名建楼年份;右侧下款“漳浦蔡新拜题” , 并加盖“蔡新之印”“葛山”印鉴各一枚 , 彰显题撰楼名楼联者身份 , 令贵阳楼之人文价值陡然升华 。

走进大门 , 眼前是唯一保留下来的门厅 , 宽约4.58米 , 含墙进深13.84米 , 门厅上方覆以铁皮屋顶 , 与其对应的是 , 大门一侧供奉一尊伯公神位 , 可见门厅已成为乡民年节祭祀伯公的场所 。 再往前 , 是一块空旷的圆形楼埕 , 直径约17.6米 , 埕边一条宽0.5米的排水沟环绕 , 埕中有水井一口 , 井沿以水泥板覆盖 。 除大门及门厅单元外 , 整座楼体均已坍毁 , 遗址遍植密密匝匝的柚子树 , 仅正对大门的公厅单元遗址可见红砖地面以及中间一块矩形天井 。 地上散布着不少花岗岩条石构件 , 均雕錾规整 , 显见往昔贵阳楼整体概貌之奢华 。 行走间 , 在贵阳楼后侧偶遇一七旬老者 , 正在掘取楼墙土渣打理菜地 。 他在贵阳楼内出生、长大 , 至30岁才搬离 , 据他回忆 , 早年贵阳楼还基本完好 , 仅有两间半塌陷 , 上世纪八十年代往后 , 贵阳楼因住户日少而渐次损毁 , 但外墙仍在 , 大约在2013年左右才推倒残墙 , 复耕种上柚子树 。

诚然 , 贵阳楼肇建的乾隆己丑年迄今已过去250载 , 如今人去楼陨 , 一片荒芜 , 但在贵阳楼后人心中 , 这依然是一座有故事的土楼 。

据悉 , 贵阳楼肇建者为平和心田赖氏二房八世赖邦畿公后裔 , 建楼过程颇费周折 , 第一次地基打完后觉得太小推倒重来;第二次地基建好又发现分金坐向不对再次返工 , 前后历经三次拆建 , 最初系妻、妾两脉共建 , 经过数次折腾后 , 现分衍于五星村房家厝的妾室一脉因财力不足退出 , 及至建成 , 贵阳楼仍留有两个单元给房家厝妾室一脉作为乱时避难之所 。 而据我偶遇的那位老者所言 , 贵阳楼背靠石齿山尖 , 在本地话里“齿”与“缺”谐音 , 石缺则难圆 , 故而贵阳楼从建成之日起就未曾圆过 , 个别单元时有缺损 , 古来如此 。

为贵阳楼题撰楼名、楼联的“蔡相爷”蔡新(1707~1799年)系福建漳浦人 , 清朝大臣 , 乾隆元年进士 , 授庶吉士、 翰林院编修、直上书房、翰林院侍讲 , 累官内廷总师傅、兼理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礼部尚书兼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太师 。 位高权重的“蔡相爷” , 如何能与偏于一隅、平淡无奇的贵阳楼扯上关系呢?据当地传说 , 蔡新与贵阳楼肇基者属甥舅关系(据了解 , 蔡新母亲姓林 , 故此说存疑) , 蔡新幼时常至平和舅家游玩 , 对舅家感情颇深 。 乾隆己丑年 , 蔡新正在兵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任上 , 得悉舅家新楼落成 , 蔡新为之欣喜 , 乃提笔题写楼名 , 并亲撰楼联一副 , 既颂赞贵阳楼为豪门贵族宅第 , 又勉励舅家赖氏子孙科举成名 , 群星聚成大文章 。 另据当地传说 , 蔡新最初题写的楼名并非“贵阳楼”而是“青阳楼” , 但楼名勒石后 , 有朝臣宿敌向乾隆皇帝进谗 , 谓“青阳楼”与曾为唐僖宗避难行宫的蜀中“青羊宫”谐音 , 诬蔑蔡新心存僭越犯上之意 。 乾隆皇帝遂差遣人马前往查证 。 蔡新获悉大惊 , 连夜嘱人赶在查证之人到达之前将“青”字添加数笔 , “青阳楼”遂成“贵阳楼” 。 此说法是否属实 , 殊难求证 。

与楼联蕴意对应的是 , 贵阳楼赖氏果然文风鼎盛、人才迭出 , 据当地赖氏古谱记载 , 清代计有“一文两武三举人”之说 , 其中十六世赖长春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 , 其时贵阳楼未建)恩科中式举人第八名;十八世赖维金于乾隆甲寅年(1794年)恩科连捷中式举人(武榜)第三十一名;十九世赖清俊则于道光乙酉年(1825年)中式举人(武榜)第七名;另有秀才无数 。 故此 , 贵阳楼成为平和心田赖氏最为人文荟萃的房系(俗称“猛人”) 。 可以印证的是 , 早年贵阳楼前曾竖有三副彰显功名的旗杆石 , 至前几年方被毁去 , 如今仍有半截旗杆石横置于大门东侧墙根下 。

话说蔡新七十八岁高龄致仕归乡后 , 曾到贵阳楼舅家闲居 。 某日午后 , 蔡新于贵阳楼二楼瞭望台上乘凉小憩 , 忽闻一阵锣鼓声响、号角齐鸣 , 起身远望 , 却见西边枣树下方位有一队人马沿驿道招摇而来 。 蔡新不解 , 何人如此张狂作态 , 岂非恣意扰民?身边的贵阳楼主解释道:“相爷有所不知 , 那是县太爷下乡出巡 , 向来都是鸣锣开道、极尽排场的 , 可不像您贵为相爷却向来行事低调 , 几番来到贵阳楼都无人知晓 。 ”蔡新闻言生怒 , 区区一个七品芝麻官出行竟然造出这般声势 , 这不是打着体察民情的幌子显摆官威吗?当即让乡民前去把出巡的县太爷唤过来 。 乡民哪敢呀 , 这县太爷官衔虽小 , 也不是你一介乡民能随便呼叫的 , 蔡新想想也是 , 便让一位胆大乡民带着一把乾隆皇帝御赐的折扇前往 。 县太爷总算有点见识 , 看到御赐折扇 , 吓得慌忙下轿 , 一路连跪带爬来到贵阳楼前 。 蔡新当场将县太爷训斥得灰头土脸 , 为表诚意 , 县太爷诚惶诚恐摆下十二杯茶道歉 , 贵阳楼主在蔡新示意下喝了三杯道歉茶 , 次日县太爷命人送来三担白银 。 蔡新笑说 , 你若把12杯茶都喝了 , 县太爷怕不得要送12担白银过来 。 贵阳楼主惊得目瞪口呆 。 县太爷送白银道歉的故事不尽可信 , 但也映衬了蔡新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的作风 , 符合人们抑恶扬善的道德准则 , 因而传颂日久 。

故事仍在坊间口口相传 , 但贵阳楼终究破败凋敝了 。

农历的早春二月 , 春寒料峭 , 细雨飘蒙 。 我独自一人再次踏访贵阳楼遗址 , 路边满园柚子花开得正旺 , 空气中飘散着丝丝缕缕柚花香氛 , 这是勤劳乡民又一载丰收的希冀 。 我在阒寂无声的贵阳楼内撑伞伫立 , 心绪久久难静 。 闽西南土楼成千上万 , 有铭刻楼名、楼联者为数不多 , 由蔡新这样位高权重的历史人物题撰楼名、楼联的土楼更是凤毛麟角 , 就我所见 , 仅眼前的贵阳楼和位于平和县崎岭乡山美社的南湖楼在列 , 这两座均由蔡新题写楼名的土楼肇建时间相距不过两年 。 可叹的是 , 南湖楼早在同治年间即被一把火烧成一片废墟 , 如今仅有楼门遗存 。 这是巧合 , 还是冥冥中的一种宿命?(本文源自《闽南日报》林晓文 文/供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