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的历史真实:大力士、单挑与弓箭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古代战争的历史真实:大力士、单挑与弓箭手

古代战神都是大力士 , 不拿个三百斤哪好意思上战场?

古代的将军很厉害 , 《明史·刘綎传》记载明代大将刘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 , 马上轮转如飞” , 岳飞之子岳云“手握两铁椎 , 重八十斤” , 在战场上屡立奇功 。 他们动辄掏出几十斤的武器 , 气力惊人 。

对于古代的十八种兵器 , 大家都有听闻 , 像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耙 。 当然这份名单常常会有改变 , 十八般武艺所指的武器在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 , 不过有一点是很可以确定的 , 即有不少的冷兵器依靠重量来获得优势 。 像是锤、狼牙棒等武器就是越重伤害越大 。 有时候不单钝器有着相当的重量 , 古代大刀之类的武器也很重 。 但是看看古代的兵器 , 动辄几十斤 , 好像十分厉害 。

像是《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一幕 , 当中说道:“云长见了 , 把马一拍 , 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 , 来夹攻吕布 。 ”八十二斤的武器 , 现在有多少人能够拿得动 , 并且能随意挥舞呢?不要觉得这只不过是小说家之言 , 正史《三国志》中的《典韦传》当中就写道:“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 , 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 , 提一双戟八十斤 。 ’”典韦这名大将以“形貌魁梧 , 膂力过人”见称 , 既然他也拿得起八十斤的戟 , 关羽的大刀恐怕也不足为奇 。 到底古代的兵器是否真的这么重呢?

其实这当中有着一些误解 , 古代的一斤的重量和今天是有所不同的 。 先说秦汉 , 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是汉初重要的谋士 。 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 , 辅佐过五任韩王 。 秦破六国使得张良决心复仇 , 并策划了一次大胆的刺杀行动——博浪沙行刺 。 《留侯世家》中是这样描述的:“(张良)得力士 , 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 秦皇帝东游 , 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 误中副车 。 ”张良招募的大力士真的十分厉害 , 拿着一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来行刺秦始皇 。 不过秦汉时期的一斤以今天的重量单位来计算 , 其实只有两百五十七克 。 秦统一六国之后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举措就是统一度量衡 , 当时为了各地能够统一标准 , 就铸造了不少的“铜权”以及砝码 。 有一件出土铜权 , 上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 并写有“八斤”两字 。 经过称量 , 这件铜权重两千零五十三克 , 亦即当时一斤约两百五十七克 。 这样看来 , 当时这位大力士手持的大锤不过今天的三十公斤左右 , 虽然也算是十分厉害 , 但绝不是我们想象中这么夸张 。

及至三国 , 天下征战的年代中诞生了不少名将 , 他们的武器往往也是十分厉害 。 像是上面所提到的典韦 , 手持一双八十斤的戟 。 但是在三国时期 , 一斤的重量又有所下降 。 三国时期 , 一斤大概有两百二十三克 。 以此标准计算 , 八十斤合十七公斤左右 。 这样其实也不算太重 , 用来做武器还是可以接受的 。 如此看来 ,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的重量是不是也可能是类似情况呢?如果以《三国演义》的创作时期来看 , 八十二斤是很可怕的重量 。 中国古代度量衡最混乱的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 , 一斤的重量时而折合两百二十三克 , 时而折合三百三十四克 。 直到唐代才重新订立一斤的重量 , 唐代的一斤折算约六百克 , 及后宋、明、清都依随唐制 。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一斤很可能是依照当时的斤两 , 而非魏晋时期的古制计算 。 要是这样算的话 , 一把青龙偃月刀合现在的五十公斤左右 。 关羽骑在马上全速前进 , 举着刀横扫一下 , 恐怕没多少人能够接住一招 。

武器不一定越重越厉害 , 像是唐代的陌刀 , 仅十五斤重 , 杀伤力已经十分惊人了 。 陌刀专门针对骑兵 , 《唐六典》卷十六有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 , 二曰鄣刀 , 三曰横刀 , 四曰陌刀 。 ”陌刀的前身是双刃的长刀 , 后来为了对抗突厥、吐蕃等拥有精良骑兵的外敌 , 唐代设计了陌刀这种长兵器应对 。 这种刀又称“斩马刀” , 据描述:“力士持之 , 以腰力旋斩 , 挡者皆为齑粉 。 ”这种刀据记载重十五斤 , 即今天的九公斤左右 。 乍看之下好像不怎样 , 但在实战当中却十分厉害 。 唐代将军李嗣业善用陌刀 , 曾依靠陌刀逆转形势 。 至德二年(七五七年) , 唐军反攻安禄山叛军 , 双方人马决战于长安西南香积寺 , 开战后 , 敌骁将安守忠、李归仁率精骑突入唐军阵中 , 冲破唐军阵形 。 见形势危急 , “嗣业乃脱衣徒搏 , 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 , 当嗣业刀者 , 人马俱碎 , 杀十数人 , 阵容方驻 。 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 , 如墙而进 。 嗣业先登奋命 , 所向摧靡” 。 靠着一把陌刀就杀得对面人马俱碎 , 可谓唐代第一兵器 。

打仗这一回事 , 确实不是武器越重就越好 。 陌刀看上去好像不太重 , 但是要训练出一位能使用陌刀的士兵往往以年计算 , 要训练出一队熟悉陌刀阵法的部队则更为复杂 。 一支军队中有两三千人能用陌刀 , 已经非常罕见 。 要是说动辄数十斤的武器 , 在实战中用处极少 。

不过对于小说家们来说 , 一切的重量不过是一个数字 。 清代有一部小说叫《说唐全传》 , 演绎隋末唐初的乱世故事 。 其中的天保大将军宇文成都 , 被誉为隋唐第二条好汉 , 手持四百斤的凤翅镏金镋 , 凭着这四百斤的武器 , 可谓所向披靡 。 不过他还是败给了西府赵王李元霸 , 甚至可以说还没开打就已经输了 。 为什么呢?因为李元霸手使两柄擂鼓瓮金锤 , 共重八百斤 。 八百斤相当于一头牛的重量 , 要是李元霸参加奥运举重 , 应该可以直接赢得冠军 。 不过姑且不论古代的武将是否真的这么厉害 , 到底是哪个大力士工匠能打造出这些武器来呢?

将军别冲动 , 单挑会出事!

大家常看的一些古代演义小说 , 总是喜欢描写一些武将之间的决斗 。 像是《三国演义》当中就有不少武将之间对决的场面 。 小说也是取材自现实 , 那么古代战争中会不会有单挑的情节呢?楚汉争霸时 , 项羽曾经向刘邦提议:“天下匈匈数岁者 , 徒以吾两人耳 ,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 ”就是说都打了这么多年了 , 不如我们两个直接一决雌雄就好了 。 刘邦说不不不 , 我们还是斗智不斗力 。 于是两边就决定派人出来打:“项王令壮士出挑战 。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 , 楚挑战三合 , 楼烦辄射杀之 。 ”派了勇士出去打架居然输了?项羽觉得很没有面子 , 于是“项王大怒 , 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 楼烦欲射之 , 项王瞋目叱之 , 楼烦目不敢视 , 手不敢发” 。 如此一来 , 刘邦也只好出来接待一下项羽 。 两人在河边谈话 , 刘邦数落项羽的罪行 , 项羽则约战刘邦 。 谈了半天 , 结果两个人还是没有开打 。 这一场单挑要是真开打了 , 一定会是史上最重要的一场 。 只不过古代的大将绝大多数时间是不会单挑的 , 他们通常是在指挥部队和对方交战 。 因为武将下场单挑这一件事 , 根本百害而无一利呀!

在小说描写中 , 开战前 , 往往会安排两军布阵 , 然后两军大将冲到阵前打个三百回合 。 但这样的单挑恐怕只存在于小说当中 , 正史中极少见到两边武将开打 。 不过这种挑战的前身很可能是先秦时期的“致师” , 一种在战前挑衅对方 , 促使对方出战的行为 。 “致师”一事 , 可从《周礼·夏官司马》中找到记载:“环人:掌致师 , 察军慝 , 环四方之故 。 ”郑玄解释道:“致师者 , 致其必战之志 。 古者将战 , 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这种挑战行为 , 如“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 以大卒驰帝纣师” , 就是在牧野之战开打前周武王先派人去挑衅纣王的军队 。 这种挑战对方的任务 , 多会交给军中的勇士 , 展示自己的武艺 。 有时候不仅仅是阵前打架而已 , 更会直冲敌营 。 《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 , 右入垒 , 折馘 , 执俘而还 。 ’皆行其所闻而复 , 晋人逐之 , 左右角之 。 ”

不过这些挑战的事情还是交给普通勇士就好 , 大将绝对不可以参与到这么危险的事情当中 , 因为古代打仗得胜的关键就是将军 。 《孙子》十三篇无一篇不提及将领 , 更说道:“夫将者 , 国之辅也 , 辅周则国必强 。 ”将军之所以如此重要 , 是因为他是军中少数有能力掌握局势的人 , 同时全军的指令都自将军而出 。

古代将领在打仗时会选择视野较好的后方 , 观察战事的进行 , 并且通过旗语发出指令 。 各分队中的副将会根据旗语 , 执行将军的指令 。 这面将旗就是军队的象征 , 只要旗还在就代表军队依然能够运作 。 一旦将旗不在就代表军队已经没有办法应对对方的阵形 , 这时候哪怕有十万大军也不过一盘散沙 。 同时士兵们见到将旗不在 , 也会认为战争已败 , 就会争相撤退 。 但只要将军还在 , 哪怕战败了也可以做出撤退的安排 , 保留最大的实力 。 将军如此重要 , 所以作战时其中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击杀对方的将军 。 古代的军事家基本上都认同击杀了敌方将军 , 大致上胜局已定 。 就像北宋和辽之间的澶州之战 , 这场战争是双方的主力对决 , 甚至宋真宗也亲赴战场 。 结果辽国主将萧挞凛被宋军用床子弩一箭射死 , 辽军上下皆无心再战 , 不出数天就签订了和约 。

所以为了保护将军 , 通常会让将军坐镇中军 , 同时将军身边往往会有一支精兵 。 这队精兵往往会由将军的亲信、子侄等可信之人担任 , 并配备精良的盔甲、武器、马匹 。 这支队伍往往是全军中战斗力最强的 , 即便被重重包围 , 将军也可以凭借他们尝试突围 。 将军不但坐镇中军后方 , 还有如此的精兵保卫 , 就是怕在战事中出什么意外 。 就算将军想冲出去决斗一番 , 身边的人也绝对不会让这件事情发生 。 所以在古代的史书中很少见到将军出去决斗 , 将军们要是不小心打起来 , 通常都是一些遭遇战 。 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 , 太史慈就曾经和孙策打起来了:“但使慈侦视轻重 。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 策从骑十三 , 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 慈便前斗 , 正与策对 。 策刺慈马 , 而擥得慈项上手戟 , 慈亦得策兜鍪 。 ”原来两人都在视察环境 , 身边都没多少人马 。 双方一碰面就开打了 , 孙策刺倒了太史慈的马 , 太史慈又抢了孙策的头盔 。 一见这样的阵势 , 双方骑兵匆匆赶来 , 又不是战争时期 , 怎么就打起来了呢?最后把两人拉开 , 罢战撤退 。

武将之间的单挑确实十分少见 , 不过古代有另一种“单挑” 。 这种单挑同样影响战事的发展 , 甚至片刻之间就能分出胜负 , 那就是古代说客 。 就像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 晋国、秦国两国联合围攻郑国 , 郑国无计可施 , 派出烛之武游说秦穆公 。 烛之武果真凭着非凡的辩说能力 , 使秦穆公主动退兵 。 又像墨子论战公输盘 , 当时公输盘为楚国建造了云梯攻打宋国 。 墨子一听 , 连奔十日十夜到楚国国都 , 想要阻止这场战事 。 墨子一人先是以理游说楚王 , 又和公输盘比拼攻守器具九个回合 。 最终墨子获胜 , 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

小说看得多 , 或许就以为古代将领们最喜欢单挑了 。 要是单挑就能分出胜负 , 那又何苦号召如此多的将士上战场?或许单挑最好的做法就像是刘邦所说:“吾宁斗智 , 不能斗力 。 ”让一群智商过人的谋士 , 直接对决 , 谁的智商高谁就赢了 。 这样不是更好吗?

看我挥刀拨开迎面而来的箭雨

今天我们看一些古装战争剧的时候 , 总少不了挡箭这一幕 。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人这么做呢?正史当中这样的记载少之又少 , 在清人吴任臣所编写的《十国春秋》中 , 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位大将:“仁肇独骑回殿 。 永德故猿臂 , 善射 , 引弓射之 , 矢至仁肇所 , 辄为格去 。 ”描述的就是南唐大将林仁肇 , 当时有位善于箭术的张永德企图在林仁肇撤退时射杀他 , 殊不知连射数箭皆被格挡 。 大家喜欢的《三国演义》中也有这种情景 ,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中有:“甘宁手执铁链 , 冒矢石而上 。 朱光令弓弩手齐射 , 甘宁拨开箭林 , 一链打倒朱光 。 ”这实在是太厉害了 , 但如果了解古代战争中有多少弓弩手 , 就会知道要是他们一起放箭 , 根本谁都挡不了 。

弓箭的诞生 , 远比文字记录来得早 , 原始部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利用弓箭来狩猎 。 曾在云南元谋出土的原始部落墓穴 , 就发现不少尸骨上有箭伤 。 作为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远程武器 , 弓箭曾经是上层贵族的必修项目 , 《周礼·地官司徒》中说到古代“保氏:掌谏王恶 , 而养国子以道 。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 , 二曰六乐 , 三曰五射 , 四曰五驭 , 五曰六书 , 六曰九数” 。 当时他们要学的有五种箭术 , 包括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 这些箭术都是以射得快、准、狠为目标 , 为求一箭就能击杀敌人 。 像是古代最为有名的弓箭手养由基 , 《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 , 善射 , 去柳叶百步而射之 , 百发百中 。 ”这位养由基可谓楚国箭神 , 能够一箭射穿百步之外的柳叶 , 应该也有希望能在万军之中射中敌方将领 。 面对箭神射出来的箭 , 且不论能否格挡 , 甚至箭从何来也很难看得清楚 。 但弓箭手培养不易 , 而且气力有限 , 无法长时间准确地射击 。 所以军队需要有一种方法使战场上能够有大量弓箭手 , 以数量取胜 。 因此在春秋晚期发明了弩机 , 使战场上也能出现成批成批的“神箭手” 。 弩机便于操作 , 任何一个士兵经过简单的训练都能运用;同时利用机械的力量来发箭 , 减轻了士兵的负担 。 此外当时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 也为他们的常备军配备了大量的弩 , 每位军人都要带着 。 《荀子·议兵》记载有“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 , 负服矢五十个” 。

大量弓弩手的作用就是以密集式射击获得战略上的优势 , 在实战中各国军队也开始体会到箭矢铺天盖地而下的威压 。 战国时期著名的马陵之战就是利用大量弓弩手完全置对方于死地的例子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就详细地记载了这次弓箭手的胜利 。 赢得此战的孙膑先以巨量弓弩手设下埋伏 , “令齐军善射者万弩 , 夹道而伏” , 待庞涓带领的魏国军队经过 , “齐军万弩俱发 , 魏军大乱相失” 。 这一次的战役动员了上万名弓弩手 , 如果以每位士兵五十支箭的数量来计算 , 该次埋伏战中动用了数十万支箭 。 此战可谓开启了弓箭手的时代 , 此后弓箭在军队中被大量使用 。 如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的陶俑士兵中 , 就有近六成装备弩机的 。

汉代更加重视弓弩的作用 , 面对着强劲的匈奴 , 当时朝中大臣主张利用大量的弓弩手对抗 。 西汉初年政治家晁错就提议利用射程远的弩机 , 击杀匈奴军队 。 他认为:“劲弩长戟 , 射疏及远 , 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 ”汉初兵书《六韬》中认为理想的部队应该有“甲士万人 , 强弩六千 , 戟楯二千 , 矛楯二千” , 弓弩手的占比极大 。 确实 , 弓弩战法在当时的战场上大规模使用 , 不少对抗匈奴的战役都是依靠弓弩获胜 。 像是大家熟悉的飞将军李广 , 一次带领着四千骑兵被包围 , 凭借着弓弩阵死守了一夜 。 《后汉书》中记载了东汉名将虞诩如何平定羌人之乱 。 他刚到武都郡时 , “兵不满三千 , 而羌众万余 , 攻围赤亭数十日” , 而他下令先作佯攻 , 诱使羌人攻击;然后搬出重弩 , “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 , 发无不中 , 羌大震 , 退” 。 后世进一步地研究如何提升弓弩在军队中的比重 , 唐代诗人杜甫《兵车行》中第一句就是:“车辚辚 , 马萧萧 , 行人弓箭各在腰 。 ”唐代军事著作《太白阴经》中的记述 , 可见当时弓弩的装配比例 。 唐代一军人数约二万人 , 需要配备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弩二千五百张;同时配备弩箭二十五万支、弓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射甲箭五万支、生鈊箭二万五千支 。 当时一军所配备的佩刀总共不过一万口 , 但是弓、弩两者合计一万五千张 , 可谓全军皆弓弩 。

宋代继承了前代的大量使用弓弩手的战阵 , 《宋史·兵志》中记载“诸路禁军 , 近法以十分为率 , 二分习弓 , 六分习弩 , 余二分习枪、牌” , 可见对弓弩手的重视 。 《宋史》中也记载了当时的战阵 , “每战 , 以长枪居前 , 坐不得起;次最强弓 , 次强弩 , 跪膝以俟;次神臂弓 。 约贼相搏至百步内 , 则神臂先发;七十步 , 强弓并发;次阵如之” 。 所以大家经常看电视剧、电影都觉得弓箭手好像就是打仗前放一两波箭 , 然后就没他们的事情了 。 这绝对是错觉 , 古代战场上的主力其实是弓箭手 。 两军交锋前会先相隔一段距离 , 待进攻方冲锋时弓弩手就要准备 。 宋人张浚就曾说过“缘弓可射八十步 , 弩可射二百余步” , 待对方进入射程就要不停放箭 , 尽可能击杀对方 。 古代一步约合今天一点五米 , 两百步的距离大概是三百米 , 骑兵只需要十多秒就可以冲过来 。 可想而知 , 为了在这十多秒中击杀敌人需要多少弓箭 , 如此密集的箭雨只有依靠重盾重甲 , 加上良马 , 方有机会冲过去 。

再举一个例子 , 南宋将领杨再兴是名善战的大将 。 他曾经打算在近战交锋中生擒完颜兀术 , 单骑杀入敌方后被重重包围 , 仍能且战且退 。 后来他率领三百轻骑到小商桥侦察 , 被金军包围 。 他率领部队力闯 , 身边的人都战死后 , 杨再兴意图从河边突围 。 这一次金人选择放箭 , 《宋史》记载:“再兴战死 , 后获其尸 , 焚之 , 得箭镞二升 。 ”从他中箭 , 到身亡不过几分钟 , 就几乎被扑面而来的箭矢插成了刺猬 。 如此可以知道弓弩手的存在就是为了射出最多的箭 , 击杀冲锋的敌人 , 看来若要挥刀挡住蜂拥而来的箭矢 , 真的只有神话故事和武侠小说中的主角 , 自带主角威能与不死光环才能抵抗吧!

(本文摘自《知史:原来当古人是这么回事》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9年8月 。 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 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 )


古代战争的历史真实:大力士、单挑与弓箭手

古代战争的历史真实:大力士、单挑与弓箭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