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称帝后,为何与蒙古三大汗国打半个世纪的大战,至死未胜

忽必烈自称大汗的时间是1260年 , 建立元朝的时间是1271年 , 灭亡窝阔台汗国 , 基本结束与其他蒙古汗国征战 , 并获得各大汗国认可的时间是1309年 。 这一样一算起来 , 元朝军队确实与其他蒙古汗国打了四五十年的时间 。

这个过程很长很煎熬 , 忽必烈直到死(忽必烈去世于1294年) , 都没有看到元朝与其他蒙古汗国关系正常起来 。


忽必烈称帝后,为何与蒙古三大汗国打半个世纪的大战,至死未胜

忽必烈称帝后 , 为何与蒙古三大汗国打半个世纪的大战 , 至死未胜// //

(忽必烈像)

不过 ,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 其实还是忽必烈自己造成的 。

蒙哥大汗战死在南宋四川钓鱼城后 , 在蒙古监国的阿里不哥就不断派人来联络忽必烈 , 让他回国参加商讨选大汗的事宜 。 但是忽必烈并没有回去 。 他担心有两点:一是担心回去后 , 就被阿里不哥给扣留 。 二是担心回去参加推选 , 自己并没有把握被推选为大汗 。

忽必烈不会去 , 干脆自己找了些人召开忽里台会议 , 并宣布当上蒙古帝国的大汗 。

这件事 , 不但让阿里不哥很不满 , 也让蒙古本土的很多宗王不满 。 当时基本上除了他的兄弟旭烈兀支持他外 , 没有人支持他 。

于是 , 阿里不哥随即也召开了忽里台会议 。 出席阿里不哥举行的忽里台会议的 , 差不多包括蒙古的所有老牌宗王:一是术赤的孙子忽里迷失和合刺察儿;二是察合台的儿媳兀鲁忽乃(她丈夫哈剌旭烈已死 , 她是实际统治者)、察合台的孙子阿鲁忽;三是窝阔台的孙子尔赤(合丹的儿子)、海都(合失的儿子);四是蒙哥大汗的儿子阿速台、玉龙答失;五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帖木格的两个重孙子 。 这个阵容非常强大 , 阿里不哥在会上被推举为大汗 。

可以说 , 阿里不哥被推举为大汗 , 非常具有说服力 。


忽必烈称帝后,为何与蒙古三大汗国打半个世纪的大战,至死未胜

忽必烈称帝后 , 为何与蒙古三大汗国打半个世纪的大战 , 至死未胜// //

(攻打阿里不哥)

忽必烈当然不干了 , 于是提兵攻打阿里不哥 。

忽必烈之所以敢率先自封大汗 , 最大的底气就是他兵强马壮 , 实力强劲 。 阿里不哥当然打不赢 , 所以这个仗打了四年后 , 1264年 , 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 。 1266年 , 阿里不哥暴卒 。

忽必烈虽然战胜了阿里不哥 , 但是并没有赢得蒙古其他宗王的支持 。 大家都各自为政 , 不承认忽必烈大汗之位 , 也不去朝见忽必烈 。

忽必烈当时正在着手另一件重要的事情 , 就是发动对南宋的战争 。 这场战争 , 一直打到1279年 , 崖山之战后 , 忽必烈的元朝 , 才吞并南宋 , 实现了统一 。

不过 , 忽必烈虽然把精力几乎都放在南方战事上 , 但是他也没有放弃瓦解那些不服从他的蒙古宗王 。 他先是准备搞乱察合台汗国 , 把一个亲附于他的察合台的重孙子八剌放回察合台汗国内 , 帮助他夺取察合台汗国的汗位 。

不过 , 八剌回国夺位后 , 就叛变了忽必烈 , 与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联合起来 , 反对忽必烈 。 在这个过程中 , 察合台汗国的海都渐渐地成为了首领 , 带领大家和忽必烈作战 。

忽必烈虽然双线作战 , 但是他毕竟兵强马壮 , 因此 , 在与另外三大汗国联军作战过程中 , 始终占据着上风 。 不过 , 却并不能把三大汗国瓦解 。


忽必烈称帝后,为何与蒙古三大汗国打半个世纪的大战,至死未胜

忽必烈称帝后 , 为何与蒙古三大汗国打半个世纪的大战 , 至死未胜// //

(卷土重来的海都)

1269年 , 忽必烈派大将那木罕打败海都 , 海都逃走 , 不过随即卷土重来 。 1274年 , 忽必烈增加军队 , 派大将安童帮助那木罕打海都 。 没想到安童被部下昔里吉(他是蒙哥大汗的儿子)抓住 , 送给了海都 。 1286年 , 海都的联军一度和东道诸王联合起来 , 打到元朝的哈拉和林 , 后来被元军击退 。

1294年忽必烈去世 , 他的孙子铁穆耳(元成宗)继位 。 元朝和三大汗国(主要是海都)的战争又断断续续打了很多年 。 1301年 , 海都在进攻元朝的时候 , 受了重伤 , 死在回去的途中 。

海都去世后 , 海都的后人发生内乱 。 元朝大将海山(后来的元武宗)利用这一点 , 对海都的两个儿子拉拢加攻击 , 各个击破 。 在这个过程中 , 察合台汗国及金帐汗国都先后承认了元朝的宗主国地位 。 直到1309年 , 海都最后一个后人投降元朝 , 强盛一时的窝阔台汗国灭亡 , 元朝作为宗主国地位 , 最终才被所有宗王所承认 。

总结一下 , 元朝在这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战争中 , 之所以最终能够打胜 。 一是元朝实力强劲 , 二是三大汗国联军互相之间勾心斗角 , 暗战不断 。 三是强势人物海都受伤去世 。 四是经过了半个世纪的人事变迁 , 相逢一笑灭恩仇 。

(参考资料:《元史》《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