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磕药”的朝代:7个人就有1个嗑药,10个人就有1个丧命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西方时 , 提起欧洲的中世纪 , 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在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黑暗 。 在欧洲的中世纪 , 充斥着许多的落后思想和封建迷信 , 无数无辜的人因此丧命 , 因此成为了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 倘若把目光转回中国历史 , 大家认为哪个时代最黑暗呢?五代乱世?元朝亦或是明清?都不是 , 比起晋代 , 它们差远了 。
“全民磕药”的朝代:7个人就有1个嗑药 , 10个人就有1个丧命// //
为什么说近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 除了南北大分裂和政治上的混乱 , 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气 , 同样让后人作呕 。 这里首先需要介绍一个人 , 此人名叫何晏 , 为东汉大将军何进或其弟何苗之孙 。 何晏父亲早亡 , 其母被曹操所得 , 何晏也因此被曹操收养 。 后来何晏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 , 更是亲上加亲 。 但曹丕、曹叡两代帝王在位时 , 都没有给他实权 。
“全民磕药”的朝代:7个人就有1个嗑药 , 10个人就有1个丧命// //
何晏此人虚浮不实、喜好清谈 , 结交了曹真之子曹爽 。 后来曹爽受魏明帝曹叡托孤 , 成为炙手可热的大将军 , 何晏也跟着成了吏部尚书 。 吏部尚书掌管着全国的官吏考核与任免 , 因此巴结何晏的人自然不在少数 。 就是这一个职务的安排 , 影响了中国历史数百年的风气 。 因为何晏平日里喜欢服用五石散 , 服用之后整个人都会进入一种狂热和躁动的状态 。
“全民磕药”的朝代:7个人就有1个嗑药 , 10个人就有1个丧命// //
上有所好 , 下必甚焉 。 何晏身为吏部尚书 , 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官场内大大小小官员服用五石散的风气 。 早在曹丕在位之初 , 就通过九品官人法拉拢世家大族 , 因此当时能当上官的都是世家大族子弟 。 服用五石散的风气从官场蔓延到了文坛 , 因为何晏自己就是有名的玄学家 , 嗑药后就开始清谈 。 所以魏晋南北朝的清谈之风 , 自何晏始 。
“全民磕药”的朝代:7个人就有1个嗑药 , 10个人就有1个丧命// //
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去了政权 , 随着曹爽的倒台 , 何晏也一同被杀 。 但何晏虽死 , 服用五石散的风气依旧蔓延 。 五石散是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配制而成 , 服用之后整个人会燥热难耐 , 所以必须要穿宽松的衣服、吃冷的食物 , 因此又被称作“寒食散” 。 后人熟知的“竹林七贤” , 大多是衣衫不整 , 比如刘伶除了爱喝酒 , 还爱玩裸奔 , 这就是因为服用了五石散 。
“全民磕药”的朝代:7个人就有1个嗑药 , 10个人就有1个丧命// //
因为名士们的推崇 , 五石散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 , 如果谁不服用就会被名士们看不起 。 在整个上流社会都掀起了服用五石散的潮流之后 , 底层老百姓也想效仿 。 甚至有人因为买不起五石散而假装嗑药 , 他们模仿着别人嗑药后的样子:躺胸露乳、赤脚走路、吃冷饭菜、喝凉水 。 这股潮流影响力之大 , 是后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 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当时的人口数量来一探究竟 。
“全民磕药”的朝代:7个人就有1个嗑药 , 10个人就有1个丧命// //
据学者考证 , 在东汉鼎盛时期 , 全国人口大约为6000万左右 。 经过汉末三国上百年的混战 , 到西晋立国初期 , 全国人口大约仅剩下700万!根据不完全统计 , 当时社会上服用五石散的瘾君子人数在百万以上 , 也就是说平均每7个人就有1个是磕药的 。 根据《世说新语》以及其他资料统计 , 因为服用五石散而丧命的人在10万上下 。 这是什么概念?7个人里就有一个嗑药的 , 10嗑药的就有一个磕死的!
“全民磕药”的朝代:7个人就有1个嗑药 , 10个人就有1个丧命// //
当时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弥漫在嗑药之后的狂热和躁动之中 , 把持着统治权力的贵族们 , 几乎没有不磕药的 。 魏晋之所以盛行清谈 , 是因为嗑药后办不了正经事 , 只能胡扯一些《周易》之类玄学的东西 。 有着这种不思进取的统治阶级 , 国家和社会怎么可能向前发展?三国有着那么多的优秀将领和经典战役 , “五胡乱华”时即便晋室衰微 , 却连一场拿得出手的胜战都没有 。 磕了药谁还打得了战?
可能何晏也没有想到 , 自己的这个不良嗜好 , 竟然会流毒几百年 。 晋朝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 。 知否青史 , 为您讲述悠悠青史 。 感谢您的赞赏与支持!
参考资料:《三国志》、《世说新语》、《治治通鉴》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