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一)崇福宫

最近有学者在讨论中国为什么叫“中国”的问题 。 其实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嵩山的口号就是“天下之中” , 中国早期的国家及文明集中出现在嵩山周边 , 包括景区内的王城岗遗址、阳城遗址 , 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 郑州与偃师的商城遗址 , 以及洛阳的成周遗址、东周王城遗址 , 所以司马迁说 ,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 故嵩高为中岳”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中国古代几大都城 , 西安是西境(周、秦、西汉、隋、唐)首都 , 北京属于北境(辽、金、元、明、清) , 南京是南境(东晋、孙吴、南朝、明)核心 , 河洛一带才称得上是“中国” 。 这么说来 , 秦以后真正属于“中国”的王朝 , 竟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五代与北宋 。

北宋定都开封 , 要不是赵二太宗的阻挠 , 赵大太祖很可能迁都120里以外的洛阳 , 离嵩山北麓仅20余公里的巩义则是北宋皇陵所在 。 景德三年(1007) , 泰山封禅之前一年 , 宋真宗也曾出京活动 , 先拜谒巩义皇陵 , 然后巡游洛阳及龙门石窟 。 回京后不久 , 32岁的郭皇后去世 , 再过六年(1013) , 真宗立刘娥为皇后 。 1018年宋真宗病重 , 宰辅大臣寇准、丁谓、王钦若以及皇后刘娥等人玩起了权力的游戏 , 胜利属于皇后 , 于是刘皇后拿出私房钱重修了嵩山的崇福宫 。 崇福宫就是汉代的万岁观 , 因为汉武帝游嵩山听到“山呼万岁”而建 , 唐代更名为太乙观 。 刘皇后的这次“葺而治之”原因不详 , 重点似乎是新修一座会元殿以供奉“后土元天大圣后之像” , 不过她应该很熟悉696年武则天封禅嵩山、改年号“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这些女性历史的光辉篇章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崇福宫山门

宋仁宗时 , 崇福宫开始供奉宋真宗与刘皇后的神御(肖像) , 一些被任命为崇福宫管理层的士大夫闲极无聊 , 又建泛觞亭、奕棋亭、樗蒲亭等以为饮酒、博弈的场所 。 崇福宫作为道教建筑的辉煌时刻出现在宋徽宗朝 , 他的母亲陈氏还是宋神宗宫女时 , 曾拜托宦官往崇福宫会元殿求子 , 结果生下了赵佶 。 后来被追封为钦慈皇后的陈氏从没想过赵佶有朝一日入承大统 , 或许是害怕残酷的宫斗大戏 , 或许是真爱 , 丈夫赵顼去世后 , 她竟坚持守陵 , 还说“得早侍先帝愿足矣” , 结果暴瘦成“毁瘠骨立” , 32岁便去世了 , 几乎称得上是殉情 。 宋徽宗后来自称是神仙下凡 , 或许他认为这是他妈妈与上天在崇福宫沟通的结果 , 因此大肆重修崇福宫 , “黄金之饰 , 瑰丽之器 , 皆尚方(皇家特供)所作” , 还亲自写了一篇《西京崇福宫记》 。

2015年7月我与老沈参观的崇福宫内 , 玉米正值抽雄 , 土鸡啄食于古碑之间 , 一派农家庄园的景象 。 不过好歹已经整饬 , 再早几年 , 这里可以看到“大殿失修碑石仆地” , “一排排猪圈 , 一间间鸡舍 , 散发着恶臭 , 流淌着污水” 。 自从划归登封畜牧局管理 , 崇福宫便成了猪圈、鸡窝 , 1999年因拖欠农行贷款 , 畜牧局还将崇福宫抵押给银行 , 文物局认为这是非法的 , “吵吵好多回了 , 也没个下文”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崇福宫内鸡窝与古碑

不过崇福宫进入宋代政治史的视野 , 主要不是因为刘、陈两位皇后 , 而是王安石变法树敌太多 , 把大量被他赶出京城的高官安置在崇福宫 ,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宋神宗去世后尽废新法的司马光 。 宋代有“祠禄之官” , 就是对那些没有合适职位安排的高级官员 , 以管理(管勾、提点、提举等)宫观的职衔为他们提供一份俸禄 , 平时可以不用上班 。 王安石“欲以此处异议者” , 索性取消了名额限制 , 为杭州洞霄宫等各地10处宫观增设祠禄官 。 从京师退闲的高官们特别乐意在西京洛阳营造园囿、组织耆老会 , 西京留守与提举崇福宫便成了安置这些人最常用的头衔 。

(二)嵩阳书院

1019年司马光降生于父亲司马池知光州光山县(今属河南信阳)官舍 , 今年是他诞辰一千周年 。 司马光13岁时以父荫补官 , 20岁时考中进士 , 不久母亲与父亲相继去世 。 服满后追随庞籍 , 很快在京任职 , 33岁时任史馆检讨、集贤校理等职 。 数年游宦之后 , 40岁回京开始长期担任谏官 。 赵祯(宋仁宗)没有兄弟子侄 , 只好让堂侄赵曙(宋英宗)继位 。 赵曙在位仅五年 , 这时期司马光做了两位大事 , 一是在濮议之争中代表谏官集团与韩琦、欧阳修等宰执大臣作对 , 抵制赵曙追崇生父的计划;二是开始修撰后来称为《资治通鉴》的大型史书 。

司马光在治平元年(1064)写了一部《历年图》 , 就是历代大事年表或《资治通鉴》编纂提纲 , 然后主要依据《史记》 , 于1066年编成《周纪》《秦纪》 , 即后来《资治通鉴》的前八卷 。 编史书的工作受到宋英宗及宋神宗的大力支持 , 历经近20年艰辛 , 于元丰七年(1084)修成全书294卷呈上 , 元祐元年(1086)获准在杭州刻版 , 再过六年(1092)版成印行 。

《资治通鉴》分阶段撰写 , 写完《周纪》《秦纪》时司马光的职务是“权御史丞” , 写《汉纪》《魏纪》时职务是“知制诰” , 写《晋纪》时职务已经变成了“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以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 后者一直延续至整部《资治通鉴》大功告成 , 也就是东晋以来600余年历史、《资治通鉴》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 , 司马光是以道观管理人员的身份写成的 。

司马光与王安石原来是好朋友 , 但政见不同 , 坚决抵制变法 。 与王安石闹翻后 , 一度被安排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 但地方官也要执行朝廷的变法政策 , 司马光受不了 , 没两个月就打辞职报告 , 说要去洛阳专心修史书 。 僵持了两个多月 , 朝廷接受了司马光的请求 。 洛阳人文荟萃 , 故老咸集 , 司马光先是加入了西京留守文彦博主持的耆老会 , 然后自己组织起真率会 , 玩得不亦乐乎 。 洛阳名贤毕至 , 理学家邵雍、二程以及名臣范镇、范纯仁、韩维当时都在洛阳 , 司马光与他们过从甚密 。 洛阳周边全是名胜古迹 , 又是全国的学术中心 , 司马光在洛阳建了“独乐园” , 又在附近买了两处山庄 , 一住就是15年 , 在这里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 。 洛阳离老家夏县(今属山西运城市)也不远 , 司马光在那儿也建了一座独乐园 , 每到秋冬便回夏县看望兄长司马旦并整理父亲司马池的遗作 。

熙宁八年(1075) , 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成为司马光的职衔 。 嵩山当时归洛阳管辖 , 两地相距不过数十公里 , 司马光不必去道观上班 , 但他多次结伴往嵩山游玩 。 嵩阳南麓逍遥谷石溪(嵩阳书院东溪)“光风霁月其襟怀”刻石旁 , 据说是司马光别馆旧址 , 号称“叠石溪庄” 。 元丰元年(1078) , 也就是王安石罢相之后 , 司马光与范镇有一次嵩山之游 , 在当时广为人知 , 邵雍之子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以及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均有记载 。 司马光与范镇骑马从洛阳出发 , 经过古韩国故都宜阳至登封 , 在峻极下院休息后攀登峻极峰 , 然后下山游览嵩阳书院、崇福宫与紫极宫 。 另一次司马光与兄长司马旦以及程颐一起游览峻极院 , 还在檐壁题诗“一团茅草乱蓬蓬 , 蓦地烧天蓦地空 。 争似满炉煨榾柮 , 慢腾腾地热烘烘” 。

“慢腾腾地热烘烘”似乎表现了宋神宗时代居洛的政治异议分子们从长计议的心态 , 但元祐元年司马光回朝后尽废新法更像是“蓦地烧天蓦地空”的冲动之举 , 真正在嵩山积蓄能量建不朽事业的似乎是二程开创的“洛学” 。 熙宁年间 , 二程的父亲程珦也“厌于职事 , 丐就闲局 , 得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 , 哲宗朝程颐也任此职 , 一般认为二程在嵩阳书院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 , 这是洛学兴起的标志性事件 。 此外司马光、邵雍、张载等重要学者或许也曾在嵩阳书院讲学 , 可惜相关记载少之又少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虽然号称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 但金、元时期被改为承天宫、嵩阳宫 , 直到明代中期才重建书院并奉祀二程 , 废科举之后改建为登封县师范传习所及嵩阳高等小学堂 , 1942年又建中岳中学直至日寇侵华 。 建国后 , 嵩阳书院仍长期被占为教育机构 , 直至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 1980年开始搬迁学校及居民 , 恢复古代书院建筑群并对外开放 , 文物恢复与保护工作至20世纪末仍在持续 。

嵩阳书院最初是北魏的佛寺、隋唐的道观 。 晚唐五代 , 儒学衰微 , 有志之士隐居寺观继绝学 , 嵩阳观也有进士、道士之流聚课生徒 。 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将嵩阳观改为太乙书院 , 宋太宗时又改为太室书院 , 直到宋仁宗时才改称嵩阳书院 。 在二程讲学之前 , 这里培养过吕蒙正、钱若水、陈尧佐、滕子京等名臣 。 但目前嵩阳书院内尚能见到的宋代文物 , 只有讲堂西壁的《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石碣 , 以及西碑廊的文潞公(文彦博)游嵩阳书院碑、黄庭坚诗书碑等 , 其中真武经石碣刻立于元符二年(1099)年 , 宋傅书 , 武宗孟画真武等像 , 张士宁刻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碑

(三)中岳庙与初祖庵

今天游览嵩阳书院 , 真正吸引人的并非二程讲学的陈迹 , 而是比嵩阳书院历史更为悠久的汉代将军柏、东魏嵩阳寺造像碑以及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 传说2300年前(前110)汉武帝游嵩岳 , 见三株柏树高大茂盛 , 众以为未曾有见 , 武帝遂封三树为将军柏 。 现存大将军柏高12米 , 围5.4米 , 而二将军柏高达18米 , 围近13米 , 树干下部糟朽洞穿 , 却生机旺盛 , 虬枝挺拔 。 明崇祯年间三株将军柏还被线描刻石 , 栩栩如生 。 1958年经专家测定 , 将军柏树龄在四五千年之间 , 可谓是整部中华文明史长度的物证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二将军柏

汉武帝后600年 ,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 , 佛、道两教并兴 , 484年嵩阳寺创建 , 现存“嵩阳寺伦统碑”(又称“中岳嵩阳寺碑”“嵩阳寺造像碑”)雕造于东魏天平后年(535) 。 该碑阳面碑首六龙盘绕 , 碑额为两行六字篆书 , 碑身上层雕一佛二菩萨及弟子、力士、飞天等 , 中层被凿毁 , 只剩下沿一排七尊坐佛 , 下层为《中岳嵩阳寺碑铭序》 。 阴面碑额雕一佛二胁侍 , 碑身12排共94佛龛 , 龛旁均刻佛名 。 该碑原在嵩阳寺 , 隋大业时改嵩阳寺为嵩阳观 , 唐高宗建奉天宫时将碑移入会善寺 , 2003年又迁回嵩阳书院 , 并将碑阴置于正面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嵩阳寺伦统碑

唐高宗迁碑后80年 , 安史之乱之前11年(744) , 唐玄宗又立《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 现今立于嵩阳书院大门西 , 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脊五层雕石组成 。 该碑高9米 , 重80多吨 , 为河南最大的石碑 , 裴迥篆额 , 李林甫撰文 , 徐浩八分隶书 , 记述李隆基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 命道士孙太冲在嵩阳观等地炼丹之事 。 碑阴碑侧多有后人游览嵩阳书院的题名 , 包括北宋熙宁辛亥(1071)张琬及宣和七年(1125)卢汉杰等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嵩山因崇福宫与嵩阳书院而进入北宋政治文化史的视野 , 又因少林武术深入世俗人心 。 但这都不是嵩山人文史的关键环节 , 象征着地理意义上的“中国” , 标识中华文明的悠远与延绵 , 体现三教融合的文化传统 , 才是嵩山无与伦比的三重文化意义 。 今天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嵩山建筑群包括8处11项历史建筑 , 分别为太阙室与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 多为汉魏胜迹 , 也有元代科技史的遗存 。 其中中岳庙始建于秦 , 庙内保存着北魏寇谦之撰书的《嵩高灵庙碑》标志着早期道教的正统化 , 嵩岳寺塔是中国第一座砖塔与现存最早佛塔 , 少林寺还是禅宗初传之地 。 相对而言 , 嵩阳书院不过是魏唐寺观的改建 , 北宋反变法派在这里的活动 , 只能算嵩山人文历史的最后一次辉煌 。

今天在嵩山寻访宋代遗迹 , 主要还有中岳庙的四种碑铭与宋代镇库铁人 , 以及少林寺的初祖庵 。 中岳庙原是秦汉时代的太室祠 , 祭祀太室山的场所 , 五岳制度形成后改为中岳庙 。 宋初重修中岳庙 , 因此有卢多逊撰文、刻立于开宝六年(973)《大宋新修嵩岳中天王庙碑铭》 。 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加封中岳神为“中天崇圣帝” , 又有王曾撰文、立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的《大宋中岳中天崇圣帝碑铭》 , 以及记述大中祥符年间增修中岳庙、刻立于乾兴元年(1022)的《大宋增修中岳庙碑铭》 。 这三座宋碑与《大金重修中岳庙碑》共称“四状元碑” , 分别立于中岳庙西华门与东华门内 。 此外 , 峻极门东掖门前东侧八角石幢又刻立宋真宗撰写的《御制中岳醮告文》 。 中岳庙崇圣门东面神库四周有四尊铁人 , 铸造年代为治平元年(1064) , 高3米左右 , 重三千余斤 , 一百多块生铁拼铸而成 , 怒目挺胸 , 握拳耸臂 , 气势威武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中岳庙峻极殿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宋代镇库铁人

初祖庵则位于少林寺西北、少室山五乳峰 , 建中靖国元年(1101)知登封县楼异兴建 , 是嵩山景区难得的宋代建筑原构 。 宣和七年(1125)重修时 , 以石柱替换木柱 , 石柱及神台四周均有精美浮雕 。 此外 , 初祖庵周边原有黄庭坚的《祖源谛本》碑、蔡京的《面壁之碑》以及蔡卞的《达摩面壁之庵》碑 , 现已移入少林寺碑廊 , 现存初祖庵的黄庭坚及蔡卞碑均为复制品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初祖庵大殿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初祖庵石大殿石柱、神台浮雕

“太师鲁国公京书”的《面壁之塔》立于宣和四年(1122) , 因建塔而题写 , 今塔已毁 。 那一年 , 金灭辽 , 童贯率宋军北征收复燕京 , 竟在与辽军交战中失败 。 这次用兵蔡京是反对的 , 但他在两年前被勒令退休 。 两年后年近八十的蔡京再次称相 , 再过两年 , 就是开封沦陷、蔡京客死之年 。 在崇道的徽宗时代 , 长期掌权的蔡京兄弟各自题写“面壁”似乎是一种不祥之兆 , 而反变法派的活动中心嵩阳书院这时想必备受冷落 。 过不了多久 , 嵩洛地区将沦于金人之手 , 熙宁以来的党争至此将告一段落 。 新法在蔡京时代的辉煌也终于如司马光预言的那般 , “蓦地烧天蓦地空”地烟消云散了 。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吴铮强·寻宋︱嵩阳书院:北宋神宗时代的学术中心// //

蔡卞与蔡京题刻(复制品与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