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

周作人在《博浪沙》一文中说:“博浪沙也是河南地方 , 不曾到过 , 不知形势如何 , 照道理讲总须是峡谷 , 或一面是崖岸 , 居高临下 , 方可 。 若是一片平原 , 不但无可隐蔽 , 而且铁椎也难掷得很远 。 ”我不由哂笑知堂先生猜想的错误 。 博浪沙在我的家乡原阳县 , 那里可是一马平川 , 全没有什么“峡谷”或“崖岸” 。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 , 不妨跟我到博浪沙一游 。

出原阳县城东行百步 , 再沿一条蜿蜒小路向南走 , 就来到历史上张良刺秦处——古博浪沙 。 这个曾经让秦始皇吓破胆的地方 , 此时格外清幽 。 石头砌成的台子上 , 一亭一碑默然而立 。 亭为四柱四角飞檐 , 碑为青石 , 高约2米 , 乃清康熙二年阳武知县谢包京所立 , 上刻谢知县亲书的“古博浪沙”四字 , 笔力遒劲 , 气韵不凡 。 这里并没有开发成旅游点 , 因此少有人来 。 荻花飘飞 , 柳条婆娑 , 野菊点点 , 细流无声 , 秋虫唧唧 , 仿佛古人笔下的一幅秋野图 。 在这避开城市喧嚣的一隅 , 正好遐思迩想 , 吊古咏怀 。

秦嬴政虽然统一了六国 , 但多次遭刺的他仍时时提防 , 将民间兵器熔铸成12个重达24万斤的铜人 , 立于咸阳宫门口 , 以震慑天下 。 为控制辽阔国土和巡游的需要 , 他征调民工修筑“驰道” , 这驰道宽50步 , 土高石厚 , 用铁椎夯实 。 路旁每隔三丈植一株柏松 , 既可清暑 , 又可赏心 。 弛道共修了两条 , 一条由咸阳往南 , 直通吴楚;一条由咸阳往东 , 直达燕齐 , 向东这条便经过博浪沙 。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

公元前218年,张良与一位大力士手持120斤的大铁椎刺杀秦始皇 , 不料只击中了副车 。 秦始皇大怒 , 搜捕了十天 , 搞得人心惶惶 , 鸡犬不宁 。 结果 , 连张良的影儿也没抓到 。 张良后来辅佐刘邦 , 反而把秦始皇的江山改了姓 。 后人有诗赞道:“意气如君有几家?仇秦未遂亦堪夸 。 一椎楚汉随蜂起 , 十日龙蛇蹈海涯 。 ”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

沧海桑田 , 2200多个春秋过去了 , 暗淡了刀光剑影 , 远去了鼓角争鸣 , 博浪沙的历史 , 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

走上东边的河堤 , 看到田里的农民正在收割稻子 , “平畴镰响刈禾人” , 他们手中的镰刀像一尾鱼儿在稻浪里快活地游动 , 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 没有收割的稻子随风微微起伏 , 闪动着金黄的波光 , 让人在渐凉的秋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

谁能想到这里五十多年前还是白茫茫一片盐碱地 , 只稀疏地长着一些蒿草 , 再加上蝗灾旱灾 , 兵患匪祸 , 老百姓的日子啼饥号寒 , 朝不保夕 。 新中国成立后 , 这里的人民引黄灌溉 , 改良土壤 ,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 如今的原阳稻谷飘香 , 锦鳞游泳 , 宛如江南 。 原阳大米以优良的品质赢得了“中国第一米”的赞誉 , 甚至远销到海外 , 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 楼房盖起来了 。 每年稻米收获后 , 县里都要举行大米节 , 农民们把欢庆的锣鼓敲得震天响 。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

秦朝已有“国道”经过的博浪大地 , 今天更是四通八达:107国道、焦新高速路穿越县境 , 京港澳高速与县城擦肩而过 , 到开封、郑州 , 往北京、广州 , 俱是通衢大道 。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河南原阳有个博浪沙// //

“萧瑟秋风今又是 , 换了人间!”博浪沙 , 虽然已经成为历史旧迹 , 但是那种豪气冲天的精神 , 不是一直在鼓舞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去改变历史 , 去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