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四世三公基 , 安不复汉业

中国历史一直遵循的是成王败寇之原则 , 这也无可厚非 , 成功了 , 那是赞誉满满 , 即使是犯人伦之大忌的李世民 , 屠戮功臣的朱元璋都是大大地好皇帝 , 没办法 , 成功者嘛 , 历史选择了你;而那些失败者就悲催多了 , 犄角旮旯地找不是 , 实在找不到就从道德的高度进行谴责 , 反正是会找出一堆你之所以失败的必然因素 。

袁绍正是这一类人中的典型 , 一直是正面人物 , 怎么就一个官渡之战 , 立马被打上一堆的狂妄不羁 , 猜忌贤能 , 志大才疏等词 , 即刻被边缘化 , 成了美化曹操的一个陪衬了 。 对此我们也不能说什么 , 本来史书就有教科书之功能 , 既然你失败了 , 不找个原因来说明你为何失败 , 说不过去嘛 。

袁绍 , 字本初 , 汝南汝阳人 , 即今天河南省口市人 。 东汉末年军阀 , 汉末群雄之一 。 曾指挥诛杀宦官 , 与董卓对立 , 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 , 袁绍先占据冀州 , 又先后夺青、并二州 , 并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 , 统一河北 , 势力达到顶点 。 但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 , 不久病逝 。

袁绍身上有个著名的标签 , 那就是所谓“四世三公”即他家四代都在朝廷任“三公”之职 , 他是司空袁逢之子 , 那可是一等一的高官 , 门生故吏遍天下 , 这也是后世对他侧目的原因之一 , 高干子弟嘛 , 靠着家庭背景上位 , 有啥值得骄傲的 , 是吧 。

其实 , 如果深究起来 , 事实还真并非如此简单 , 他是袁逢之子不假 , 但却是庶子 , 也就是小老婆生的 , 更俗一点的来说 , 叫“丫头养的” , 北京话中骂人即有这“丫的丫的” , 指得就是如袁绍这样的出身 。

这还没完 , 袁绍出身还并不这般地简单 , 这庶出只是官方所称 , 但如果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会发现 , 说他是庶出还真另有隐情 , 他说:“魏书云 , 绍 , 逢之庶子 , 出后伯父成 。 如此记所言 , 则似实成所生 。 夫人追服所生 , 礼无其文 , 况于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 。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从这可以看出 , 袁绍虽然是袁逢庶子 , 但却是生于伯父袁成之家 , 袁成无子 , 自然就把袁绍当作自己的儿子看待 , 这也就是史上所说的“过继”给了他 。

好奇怪 , 袁绍是生于伯父袁成家 , 或者叫养父家 , 那么他母亲肯定同袁成有一定的关系 , 所以 , 只能这样推论 , 袁绍的父亲也许是袁逢 , 而母亲可能是伯父袁成家中的丫头或家佣 , 或者是歌姬 , 袁绍是袁逢一时兴起的“野合”结晶 。

所以 , 袁绍的出身就不是庶出 , 而应该叫“私生子” , 难怪那正宗嫡子袁术看不起袁绍 , 经常揭袁绍的老底 , 当大家都去追捧袁绍时 , 袁术大怒说:“群竖不吾从 , 而从吾家奴乎!”

出身并不重要 , 但在中国古代却是硬伤 , 可这袁绍还真是争气 , 他虽然同曹操等一帮小兄弟是当时京城恶少 , 但却凭自己的真本事 , 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 对此 , 你要说那“四世三公”的名声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好处也很是难说 , 不能说没有 , 但绝对不是唯一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要说沾光 , 那也有限 , 在他不到二十岁时被举荐为濮阳县长 , 袁绍生得英俊威武 , 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 但运气也实在太差 , 父丧母亡 , 接连六年都在守孝 , 加上朝廷宦官弄权 , 他干脆就拒绝朝廷辟召 , 在家隐居了起来 。

及至外戚何进当了大将军 , 看重他的才能召他入仕 , 他才出山为朝廷效力 , 这一时期他的所为在《三国演义》中有生动地描写 , 就不用俺再赘言了 。

经董卓之乱后 , 他被推为反董联军盟主 , 董卓灭亡后 , 他东征西战 , 占据了青幽并冀四州 , 可以说是占据了北方大部地区 , 可以说 , 袁绍是第一个由士大夫转为地方军阀的第一人 。

对袁绍的评价史上多多 , 最被人记得的当属他的发小 , 盟友和死敌的曹操对他的评价了 , 也是后人作为对其评价的准绳 , 这就是当年曹操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所说:“袁绍色厉胆薄 , 好谋无断 , 干大事而惜身 , 见小利而忘命 。 非英雄也 。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 , 但这段话却并非空穴来风 , 是有史书作支撑的 , 只是罗贯中将其归纳整理了一番 。 原话为:“吾知绍之为人 , 志大而智小 , 色厉而胆薄 , 忌克而少威 , 兵多而分画不明 , 将骄而政令不一 , 土地虽广 , 粮食虽丰 , 适足以为吾奉也 。 ”

曹操说这话就有点亏心了 , 何为“色厉胆薄” , 袁绍的四州之地可不是谁让给他的 , 靠的是人格魅力和处事果断 , 赏罚分明 , 将士用命 , 才将其控制之地不断地扩大 , 他面对董卓废帝之议 , 敢横刀相向;他面对公孙瓒白马义从的冲杀 , 果敢地用强弩射退 , 要知道 , 这白马义从是赵云所属的部队 , 这何来“色厉胆薄”之说 。

何为“好谋无断” , 只有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 , 才能步步为营 , 数战而平群雄 , 以至最后统一了北方 , 如果没有准确地判断 , 没有果敢的决心 , 何能取得如此骄人战绩 , 史书说他是“当敌制决 , 靡有遗失” , 这何来“好谋无断”之语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至于“干大事而惜身 , 见小利而忘命” , 想那东汉末年 , 军阀混战之时 , 谁人不是如此行事 , 你曹大人干得还少吗 , 大事当然不惜身 , 就是见一美貌女人这等在那个时候的小事 , 曹操也是也是不惜身的 , 不然何来宛城之变 , 典韦何以亡身 , 也就是说 , 那个时代之人 , 是大事小事都不惜身;大利小利皆忘乎命 , 这是通病 。

袁绍一生的分水岭实际上就是官渡之战 , 在此之前似乎说不出袁绍有什么不是来 , 对这官渡之战 , 后世推理、论证多多 , 大致结论就是 , 虽然有偶然因素 , 但失败是必然的 , 至于道理嘛 , 没别的 , 曹操是一世之枭雄 , 袁绍嘛 , 没肚量的小人而已 , 胜败在战前就决定了 。

这官渡之战细想起来也着实有些蹊跷 , 可以设想一连串的如果 , 可以例举一连串的假设 , 怎么说袁绍都不应该败 , 因为他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 似乎就因为跑了个许攸 , 烧了个乌巢 , 然后就一败涂地了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过程及原因就不细分了 ,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战图 , 都有自己设计的官渡 , 我只是觉得烧了个乌巢不至于就崩盘 , 无非就是没了粮草嘛 , 坚持个几天 , 大后方又运来就是 , 真正断粮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绍 , 这个无论在正史还是小说中都有很详细的描述 , 反正 , 这袁绍败得是有点匪夷所思 。

但我也不同意后人站在道德地高度来对袁绍进行挞伐 , 似乎他除了长得帅气 , 好做点表面文章 , 行文人雅士之风外 , 其它就一无是处了;他那四州之地也是由他官二代的声名 , 源于宗族遗产 , 如同冲话费免费赠送的保温杯 , 白来的一般 , 却忽略了他本身出色的才能 。

官渡之战并不是大家想象地那么简单 , 袁绍的失败也是由一连串的偶然 , 最后导致了必然 , 乌巢是同许攸关联的偶然 , 只是后来张郃等大将的反叛 , 才导致了此次战役的失败 , 这些偶然现在看来 , 很有点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的意味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从《三国演义》来看 , 官渡之战后袁绍仅率八百骑逃回 , 从此便退出了军阀征战的舞台 , 其实并非如此 , 官渡之战后 , 袁绍势力并没有四分五裂 , 仍然坚守四州之地 , 实力仍在 , 曹操未能占据袁绍地盘 。

官渡之战并不是袁绍失败的根本原因 , 如果假以时日整兵再战 , 天下属谁尚未可谁 , 不幸的是袁绍生病 , 两年后去世 。 他的儿子们内讧 , 才被曹操趁机逐一剿灭 , 至此袁绍才彻底谢幕 。

袁氏子弟内讧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一笔带过 , 但事实上官渡之战只是将袁绍赶走而已 , 并没能占据袁氏的一寸土地 , 而曹操对袁氏内讧的北伐打得也很是艰苦 , 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方才终结 , 可见袁绍势力之强大;而正是这五年 , 孙权巩固了江东 , 刘备有了诸葛亮 , 于是也有了后来的赤壁 。

后世对袁绍很不耻 , 将袁绍之败归结于道德水准 , 智慧水平等不着边际的理由 , 将一大堆的不是弄在他头上 , 而《三国演义》也推波助澜 , 花了大量篇幅来叙述袁绍的刻薄寡恩 , 使得袁绍形象很是不堪 , 成了一个完全被边缘化的陪衬人物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不过 , 说袁绍患得患失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 俗话说 , 成大事者不纠结 , 似乎袁绍缺乏这一素质 , 观那曹操、孙权或刘备一众人物 , 都属心怀大志 , 欲一统天下之人 , 而袁绍这方面要弱很多 , 他的着眼点要短视得多 , 他更象一个普通人 , 以普通人的思维来对待这群雄争霸的乱世 , 所以也可以说 , 这也是他之所以失败的必然 。

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待汉献帝的问题上 , 他的谋士沮授最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 , 但被袁绍拒绝;而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意境上就高出了许多 , 也对大家称袁绍只能叫个“主公” , 而对曹操则叫“丞相” , 是代表朝廷的 , 这也是如荀彧一类仕汉非仕曹之人的向心力所在 , 也是当曹操下荆州 , 下东吴时 , 那么多士大夫欲降的原因 , 因为 , 他们降的是朝廷 , 尽管心知肚明降的是曹操 。

“奉”也好“挟”也好 , 其实最有可能实施的正是袁绍 , 他是离当年汉献帝逃离长安回归洛阳时最近的 , 而袁绍只是派人送了点东西表示了一下 , 后来还是被曹操占了先机 , 袁绍以后被曹操今天一个圣旨 , 明天一封诏书地捉弄 , 肯定是肠子都悔青了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从这点来看 , 也充分暴露了袁绍的短视 , 但其中他自有不为人道的苦水 , 也就是说 , 他就是想将献帝接来怕也是不能 , 这其中的过节也不是当时的袁绍能想得到的 。

谁当皇帝其实对袁绍都无所谓 , 只要不是董卓拥立的就行 , 这是当时他组织反董联盟的所想的 , 所以 , 当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之时 , 袁绍是坚决反对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 袁绍说汉献帝血脉来历不清 , 拒不承认献帝之正统身份 。

袁绍的这一说法 , 也使得董卓起了杀汉少帝之心 , 反正汉灵帝就这两个儿子 , 就剩下这献帝了 , 你袁绍想不承认也不行 , 所以 , 汉少帝之死凶手虽然是董卓 , 但起因却是缘自于这袁绍 。

接下来的袁绍不仅坚决不承认汉献帝合法之地位 , 还张罗着另立皇室宗亲为帝 , 这时候如果再将汉献帝接来辅佐 ,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所以 , 这是袁绍不能行“挟天子以命诸侯”的根本原因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为了对抗曹操 , 他还杀了以汉献帝的朝廷名义前来抚慰的使团 , 这梁子可算是结大了 , 不但将自己放置于整个名义上的正统汉室的对立面 , 而且也将自己同整个士大夫阶层彻底地剥离 , 成为一个地道之军阀 , 因为 , 士大夫是要忠君的 , 至少当时有个名义上的君 。

上面说了这么多 , 实际上想表述的是官渡之战袁绍失败深层次的原因 , 也可以说是失败因素中的必然 , 但这个必然没有如许攸这样的不可控变数的偶然 , 也许是达不到必败的程度 , 这样说虽然很矛盾 , 但我觉得 , 应该是解释官渡之所以败的根本原因 。

至于当时那些在官渡之战时给袁绍写巴结信的人 , 纠结的是袁绍的势 , 一旦乌巢被袭 , 就如同碰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一样 , 整个战况急转直下而不可收拾了 , 于是这官渡之战就结束了 , 袁绍也悲催了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

其实曹操也有赤壁之辱 , 刘备也有夷陵之耻 , 孙权不也被张辽打得满地找牙 , 但他们却都没有被后世所墨 , 怎么一个袁绍一个官渡就被后人黑成那个失形之状了 , 不懂!

“是非成败转头空” , 袁绍 , 一个原本东汉末年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 却因一个官渡之战而沦为配角 , 并在史书中被严重地被边缘化 , 用以烘托曹操的“光辉形象” , 实在是可惜了 。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 , 官渡之战后袁绍死了 , 如果赤壁之战后曹操也不幸了呢 , 是不是历史上又会多出一个袁绍第二 , 他一样地也会被后世所黑 , 被后人所笑 , 是吧 。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袁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三国枭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