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三字经》:“有连山 , 有归藏 。 有周易 , 三易详 。 ”所以周易只是三易之一 。 连山易以艮卦为首 , 归藏易以坤卦为首 , 周易以乾卦为首 。 三易都是64卦体系 。
而64卦体系是八卦重叠而成 。 八卦之体 , 古人称先天八卦 , 《说卦》上:“天地定位 , 山泽通气 , 雷风相薄 , 水火不相射 。 ”先天八卦方位图的方位是:南乾天 , 西南巽风 , 西坎水 , 西北艮山 , 北坤地 , 东北震雷 , 东离火 , 东南兑泽 。
与先天八卦对应还有后天八卦 , 《易大传-说卦》中的一句话:“帝出乎震 , 齐乎巽 , 相见乎离 , 致役乎坤 , 说言乎兑 , 战乎乾 , 劳乎坎 , 成言乎艮 。 ”紧接着这句话后面 , 《说卦》中有一段说解:“万物出乎震 , 震东方也;齐乎巽 , 巽东南也 , 齐也者 , 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 , 万物皆相见 , 南方之卦也 ,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 向明而治 , 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 , 万物皆致养焉 , 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 , 万物之所说也 , 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 , 乾西北之卦也 , 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 , 正北方之卦也 , 劳卦也 , 万物之所归也 , 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 , 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 故曰成言乎艮 。 ”
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是:南方离火 , 西南坤土 , 西方兑金 , 西北乾金 , 北方坎水 , 东北艮土 , 东方震木 , 东南巽木 。
而先天八卦起源于河图 , 伏羲受河图 , 画先天八卦 。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 , 龙马出河 , 遂则其以画八卦 , 谓之河图 。 ”《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 , 天应以鸟兽文章 , 地应以河图洛书 , 乃则之以作《易》 。 ”《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 , 受河图 , 则而图之 , 八卦是也 。 ”
后天八卦起源于洛书 , 大禹受洛书 。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 。 ”陈注:“当尧之时 , 禹观于河 , 有长人 , 白面鱼身 , 出曰:吾河精也 。 呼禹曰:文命治水 。 言讫授禹河图 , 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 。 ”《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 , 禹治洪水 , 赐洛书 , 法而陈之 , 九畴是也 。 ”
河图和洛书演化为先天和后天八卦以后 , 易经象数学说于是开始了 。
洛书在夏代最兴盛 , 洛书产生了九畴 。 《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 ”“洪范”即大法 , “九畴”是九种治国大法 。 《汉书·五行志》说:“禹治洪水 , 赐《洛书》法而陈之 , 《洪范》是也 。 ”班固《五行志赞》也说:“《洛书》赐禹 , 八卦成列 , 九畴由叙 。 ”根据传承的关系来看 , 禹得《洛书》是可信的 。 紫白术起源于洛书九数 , 堪舆学玄空理气起源于洛书 , 夏易是《连山》易 , 所以堪舆学基本属于《连山》体系 。
河图产生了十天干 , 星象学产生了十二地支 , 后天八卦产生了奇门、太乙 , 用干支学60甲子阐述宇宙规律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 我认为《黄帝内经》与《归藏》易有理论渊源 , 所以四柱八字命理学属《归藏》体系 , 但不能说四柱学起源于商代 。 就象《易传》虽属《周易》体系 , 但《易传》是孔子写的 , 出书在《周易》之后一样 。
中国古代太乙九宫占盘 。 一九七七年 , 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 。 至迟为西汉时期文物 。 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 , 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黄帝内经 ·灵枢·九宫八风》首图完全一致 。
河图洛书是怎么来的?起源于天文星象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翁文波教授在遗作《洛书推理》(见《羑里易学》第一卷第三集)一文中说:
《易经》的起源有可能和《洛书》有点关系 。 《易经》的“易”字可能由“日”和“月”二字组成 。 故推理:《洛书》是一种天体图案 , 或星图 。 从‘月’字出发 , 可推理:这片星图可能在月球轨道 , 暂称之为白道附近 。
他绘制了《洛书和一段白道附近的星图》 , 见下图: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洛书和一段白道附近的星图翁文波教授认为,《洛书》起源于黄河流域 , 这几颗很亮的星 , 可能在夏天的上半夜在中天容易看到 。 在我国的文献中提到的恒星约有二十余个 , 包括这些星《洛书》的左上、左下、右下各有封闭的斜方形图案 。 它们是双子星座、大犬星座、天兔星座 。 图中两幅图案的封闭联线 , 都是《洛书》和星图中原来就有的 , 当然不实际存在 , 而是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想象出来的 。 他推理说:“古之《洛书》 , 可能和预测黄河洪水有关 。 ”
邹学熹先生也是用天文来解释《洛书》的 , 他在《中国医易学》中也绘制了一个《洛书九星图》(见下图)
此图是据北斗星所指 , 从天体上找出九个最明亮的星为标记 , 配合斗柄以辨方位 , 发现九星的方位与《洛书》的方位和数量相同 。 中宫是帝星(北极星)五星 , 正下方是北极一星居北 , 正南是天纪九星 , 正东是河北三星 , 正西是七公七星 , 东南是四辅四星 , 西南是虎贲二星 , 东北是华盖八星 , 西北是天厨六星 。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 , 五行 , 阴阳 , 天地之象 。 图式以白圈为阳 , 为天 , 为奇数;黑点为阴 , 为地 , 为偶数 。 并以天地合五方 , 以阴阳合五行 , 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 , 因天一生水 , 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 , 因地二生炎 , 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 , 因天三生木 , 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 , 因地四生金 , 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 , 居中央 , 因天五生土 , 地十成之 。 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 。 五星古称五纬 , 是天上五颗行星 , 木曰岁星 , 火曰荧惑星 , 土曰镇星 , 金曰太白星 , 水曰辰星 。 五行运行 , 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 , 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 , 古人用以纪日 。 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 , 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 , 每星各行72天 , 五星合周天360度 。 由此可见 , 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 , 这也是五行的来源 。 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 , 水星见于北方 , 正当冬气交令 , 万物蛰伏 , 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 , 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 七月夏至后 , 火星见于南方 , 正当夏气交令 , 地面上一片炎热 , 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 三月春分 , 木星见于东方 , 正当春气当令 , 草木萌芽生长 , 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 , 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 九月秋分 , 金星见于西方 , 古代以多代表兵器 , 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 , 万物老成凋谢 , 金行由此而成 。 五月土星见于中天 , 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 , 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 , 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 , 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 , 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
以上便是整个易经体系的脉络 , 所以易经是个广义概念 , 易经包含周易 , 易经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起源 , 易经包括天文、历法、星占、星命、河洛、八卦、连山、归藏、周易、五行、干支、奇门、太乙、玄空、六壬、堪舆、中医、相法、占卜等诸多法门 , 所以易经阐述的是宇宙人生的起源、生长、发展、变化、消亡的所有规律 , 并用数学方式做出准确的推算 , 此即佛陀十号之一“世间解”也 。 (2006年9月22日北京 , 李守力)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书画作品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书画作品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书画作品《树蕙百亩》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书画作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学以成人: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荀况《劝学》的中心思想:学以成人
——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文学作品《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联合打造
“大家丛书”
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 陈俊愉传
刘先银 著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荀况《劝学》的中心思想:学以成人
——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书画作品题写书名《元亨利贞》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 ,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 水为之而寒于水 。 木直中绳 , 輮(左应为“车” , 原字已废除)以为轮 , 其曲中规 。 虽有槁暴 , 不复挺者 , 輮使之然也 。 故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故不登高山 ,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 , 不知学问之大也 。 干、越、夷、貉之子 , 生而同声 , 长而异俗 , 教使之然也 。 曰:“嗟尔君子 , 无恒安息 。 靖共尔位 , 好是正直 。 神之听之 , 介尔景福 。 ”神莫大于化道 , 福莫长于无祸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登高而招 , 臂非加长也 ,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 声非加疾也 , 而闻者彰 。 假舆马者 , 非利足也 ,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 非能水也 , 而绝江河 。 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
南方有鸟焉 , 名曰蒙鸠 , 以羽为巢 , 而编之以发 , 系之苇苕 , 风至苕折 , 卵破子死 。 巢非不完也 , 所系者然也 。 西方有木焉 , 名曰射干 , 茎长四寸 , 生于高山之上 , 而临百仞之渊 , 木茎非能长也 , 所立者然也 。 蓬生麻中 ,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 与之俱黑 。 兰槐之根是为芷 , 其渐之滫 , 君子不近 , 庶人不服 。 其质非不美也 , 所渐者然也 。 故君子居必择乡 , 游必就士 ,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物类之起 , 必有所始 。 荣辱之来 , 必象其德 。 肉腐出虫 , 鱼枯生蠹 。 怠慢忘身 , 祸灾乃作 。 强自取柱 , 柔自取束 。 邪秽在身 , 怨之所构 。 施薪若一 , 火就燥也 , 平地若一 , 水就湿也 。 草木畴生 , 禽兽群焉 , 物各从其类也 。 是故质的张 , 而弓矢至焉;林木茂 , 而斧斤至焉;树成荫 , 而众鸟息焉 。 醯酸 , 而蚋聚焉 。 故言有招祸也 , 行有招辱也 , 君子慎其所立乎!
物类之起 , 必有所始 。 荣辱之来 , 必象其德 。 肉腐出虫 , 鱼枯生蠹 。 怠慢忘身 , 祸灾乃作 。 强自取柱 , 柔自取束 。 邪秽在身 , 怨之所构 。 施薪若一 , 火就燥也 , 平地若一 , 水就湿也 。 草木畴生 , 禽兽群焉 , 物各从其类也 。 是故质的张 , 而弓矢至焉;林木茂 , 而斧斤至焉;树成荫 , 而众鸟息焉 。 醯酸 , 而蚋聚焉 。 故言有招祸也 , 行有招辱也 , 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 ,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 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 。 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 。 骐骥一跃 ,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 锲而舍之 ,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蚓无爪牙之利 , 筋骨之强 , 上食埃土 , 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 。 蟹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用心躁也 。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 , 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 , 无赫赫之功 。 行衢道者不至 , 事两君者不容 。 目不能两视而明 , 耳不能两听而聪 。 螣蛇无足而飞 , 鼫鼠五技而穷 。 《诗》曰:“尸鸠在桑 , 其子七兮 。 淑人君子 , 其仪一兮 。 其仪一兮 , 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
昔者瓠巴鼓瑟 , 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 , 而六马仰秣 。 故声无小而不闻 , 行无隐而不形 。 玉在山而草润 , 渊生珠而崖不枯 。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 , 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 , 终乎为圣人 , 真积力久则入 ,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 故学数有终 , 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为之 , 人也;舍之 , 禽兽也 。 故书者 , 政事之纪也;诗者 , 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 法之大分 , 类之纲纪也 。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礼之敬文也 , 乐之中和也 , 诗书之博也 , 春秋之微也 ,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 君子之学也 , 入乎耳 , 着乎心 , 布乎四体 , 形乎动静 。 端而言 , 蝡而动 , 一可以为法则 。 小人之学也 , 入乎耳 , 出乎口;口耳之间 , 则四寸耳 ,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 君子之学也 , 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 , 以为禽犊 。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 ,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 傲、非也 , 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
学莫便乎近其人 。 礼乐法而不说 , 诗书故而不切 , 春秋约而不速 。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 则尊以遍矣 , 周于世矣 。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 , 隆礼次之 。 上不能好其人 , 下不能隆礼 , 安特将学杂识志 , 顺诗书而已耳 。 则末世穷年 , 不免为陋儒而已 。 将原先王 , 本仁义 , 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 若挈裘领 , 诎五指而顿之 , 顺者不可胜数也 。 不道礼宪 , 以诗书为之 ,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 , 以戈舂黍也 , 以锥餐壶也 , 不可以得之矣 。 故隆礼 , 虽未明 , 法士也;不隆礼 , 虽察辩 , 散儒也 。
问楛者 , 勿告也;告楛者 , 勿问也;说楛者 , 勿听也 。 有争气者 , 勿与辩也 。 故必由其道至 , 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 故礼恭 , 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 , 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 故未可与言而言 , 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 , 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 , 谓瞽 。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 , 谨顺其身 。 诗曰:“匪交匪舒 , 天子所予 。 ”此之谓也 。
百发失一 , 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 , 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 , 仁义不一 , 不足谓善学 。 学也者 , 固学一之也 。 一出焉 , 一入焉 , 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 , 不善者多 , 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 , 然后学者也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 故诵数以贯之 , 思索以通之 , 为其人以处之 , 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 使耳非是无欲闻也 , 使口非是无欲言也 , 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 及至其致好之也 , 目好之五色 , 耳好之五声 , 口好之五味 , 心利之有天下 。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 , 群众不能移也 , 天下不能荡也 。 生乎由是 , 死乎由是 , 夫是之谓德操 。 德操然后能定 , 能定然后能应 。 能定能应 , 夫是之谓成人 。 天见其明 , 地见其光 , 君子贵其全也 。
孔子《易传》共7种10篇 , 自汉代起 , 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 比小畜兮履泰否 。 同人大有谦豫随 , 蛊临观兮噬嗑贲 。 剥复无妄大畜颐 , 大过坎离三十备 。 咸恒遁兮及大壮 , 晋与明夷家人睽 。 蹇解损益夬姤萃 , 升困井革鼎震继 。 艮渐归妹丰旅巽 , 兑涣节兮中孚至 。 小过既济兼未济 , 是为下经三十四 。
《道德经》大德的样态 , 在于彻底地顺从道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题写书名《经典沐心》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题写书名《元亨利贞》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道德经》版本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传承的过程 。 汉朝文景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 晋朝讲玄学 , 唐代追踪认祖老子李耳也崇道 。 所以老子被称作《道德经》 , 这是《道德经》的来源 , 与时代发展 , 与文化形成是一脉相承的 。 修改锤炼是一个重要的认识和提升过程 。 从出版的角度帮助大家理解版本更新的来说 , 古老的就是出版之前的书稿 , 没有经过校对的稿件 。
历史上 , 譬如说 , 现在都说王羲之是书圣 , 为什么?现有《道德经》当然版本还是河上公、王弼版本高级!读者、研究者认真思考一下 , 为什么?
我怎样认知万物的初始的样子呢?
就是依据道 。
“道”不是光从文字里读出来的 , 更是靠感悟出来的 。 所谓“道生万物 , 万物皆道” , 世上一花一木、风声蝉鸣 , 生活中众生色相、嬉笑怒骂 , 都有“道”的踪迹 。
经典是什么意思?
经典就是知道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 治国的方略 , 人民的规范 , 所有的一切都由经典来制约的 。 那个时候中国就在《周易》经典的指导之下 , 但是中国的经典和印度的《奥义书》和基督教的《圣经》 ,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有一个根本的区别 , 他的经典是宗教型的 , 中国的经典是人文型的 , 不一样的 。 他这个经典说是有先知 , 先知听了神的教导 , 听了上帝的教导写下来的 。 还不是先知写的 , 唯独他能够听到上帝的声音 , 然后把上帝的旨意写成了经典 , 所以他神圣不可侵犯 。 中国的经典是不是上帝写的呢?没有 。 伏羲、文王、孔子都是人写的 , 既然是人写的就可以不断地发挥 ,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 以人为本的这种思想就是来自远古的《周易》 。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题字《含章可贞》
刘先银解读荀子《劝学》《易经》// //
刘先银题字《福缘》-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刘先银悟《黄帝内经》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惟道是从
- 荀子与稷下诸子
- 荀子公开课课程安排
- 李明:何日见薛郎——唐驸马都尉薛绍墓考古发现解读
- 李永晶:在“分身”视角下解读近代日本精神史
- 习遇鸿:“一品清廉与一品青莲”雍正黄釉莲纹盘的解读
- 草木诗经—— 一个媒体人对《诗经》的解读 柏:耿耿不寐 如有隐忧
- “刘秀为天子”的神秘谶语该如何解读?与一人有关
- 重新解读诸葛亮的《隆中对》:方略还未付诸实施,就已经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