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流丹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香山流丹

13日 , 香山革命纪念馆、双清别墅等位于香山南麓的8处革命旧址开放 , 上万件展品、图片和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 , 将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徐徐铺开 , 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 引领观众感悟初心 , 牢记使命 。

【 纪念馆 】

1200件展品谱新中国诞生序曲

建筑面积17985平方米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开门迎客 。 《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大展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香山居住的181天“浓缩”在6000平方米展厅中 , 1200件(套)文物谱成新中国诞生序曲 。

展厅里 , “进京‘赶考’”“进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5部分、15个单元徐徐推进 ,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伟大历史时刻生动再现 。 尤其是北平和平解放、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10余处精彩瞬间值得观众驻足 。

瞬间1:“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首次公开使用

进入展厅 , 向右抬头看 ,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图(1947年6月30日—1948年7月)》上方 , 是1947年10月10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 宣言中提出“打倒蒋介石 , 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 并首次公开使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 。

瞬间2: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天安门前经过

1949年1月31日 , 北平和平解放 ,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接管防务 。 一张老照片记录了解放军首次从天安门前经过的瞬间 。

在展厅 , 观众可以融入欢迎的“人群”中 , 通过“北平和平解放”纪录片 , 跟随人民解放军接防部队第四野战军第41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 。 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大城市举行入城式 。 毛泽东说 , 北平解放是全国打出来的 , 入城式是全部解放军的入城式 。

据统计 , 参加入城式的解放军约3万人 , 从永定门进城 , 从广安门出城 , 足足走了26公里 , 受到北平人民热烈欢迎 。

瞬间3: 12本干部必读书目

展厅里有一个“书柜” , 里面摆了12本书 , 包括《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等 。

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议 。 他说 , 现在积20多年之经验 , 深知要读这12本书 , 规定在2年之内看一遍到两遍 。 对宣传马克思主义 , 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 应当有共同的认识 , 而我们许多高级干部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共同的认识 。 如果在今后3年之内 , 有3万人读完这12本书 , 有3000人通读这12本书 , 那就很好 。

瞬间4:一封北平市长的来信

展厅中有一封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写给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的亲笔信 , 信中揭秘了中央进京后为何将首站选在香山 。

1949年1月 , 中央派人到北平选择驻地 , 当时考察了北平城内、西山、八大处、颐和园以及汤山等地 , 并提出香山较为合适的初步意见 。 1月27日晚 , 叶剑英的信中写道:我们认为地区的选择 , 以香山为适当 , 只需牵动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决 。

后来 , 经过进一步考察 , 中央最终决定将香山确定为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驻地 , 对外称“劳动大学” 。

瞬间5:国共和谈场景再现

1949年初 , 为尽快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痛苦 , 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惩办战犯等“八项条件”基础上 , 同意与国民党政府派出的代表进行和平谈判 。 当年4月1日 ,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 但最终 , 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 , 谈判破裂 。 展厅中不仅复原了当时的谈判场景 , 而且有一段反映国共和谈的珍贵影像播放 。

瞬间6:一份《进步日报》

一幅经典的黑白照片上 , 毛主席端坐在靠背椅上 , 上身微倾 , 一手持报 , 一手轻搭在膝盖上 , 目光炯炯 , 神情自若 。 他手中报纸上 , “南京解放”四个大字十分醒目 。

这份报纸是1949年4月25日《进步日报》 。 展览陈列负责人都斌说 , 这是天津解放后第一家民营报纸 , 也是当时解放区唯一的一家民营报纸 。 报名是毛主席亲自取的 。 他说:“办报的自我检讨、自我批评就是进步 , 看报的也要进步 , 解放了 , 大家都要进步嘛!”

瞬间7:“送亲人过江”的颜红英

展厅中有一艘从安徽和县征集到的木船 , 堪称此次展览体积最大的一件 。

1949年4月20日 , 渡江战役打响 。 当听说人民解放军要渡江解放全中国时 , 沿江一带的老百姓积极支援前线 。 渔民主动将自家的渔船贡献出来并亲自担任船工 , 还积极为解放军介绍长江行船的经验和方法 , 主动教指战员练习游泳、划船等技能 。 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 ”那么 ,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船桨摇出来的 。

当年有人拍下了一幅《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 。 一位长辫子姑娘背对镜头正在划桨 , 船上坐满解放军战士 。 如今 , 这位姑娘已年近九旬 。 她叫颜红英 。

因为轰鸣的炮火 , 她的耳膜被震伤 , 听力下降 。 此前接受采访时 , 颜红英回忆 , 船上解放军战士问我:你害怕不害怕?我说:我不害怕 , 我要送你们过江到前方打胜仗 。

瞬间8:122件不同版本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展厅里 , 122件不同版本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摆满整个环形展柜 。 这篇8000字的文章是毛泽东用了24小时一气呵成写出来的 , 于1949年6月30日由新华社发表 。 7月1日 ,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全文转载 。

刊发当月 , 《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在全国印刷两版共9万册 , 仅平津地区发行达4万余册 。 各国共产主义者和普通民众争相阅读 , 英文版很快抢购一空 。

瞬间9:人民解放军军徽样品和正品

1948年冬 ,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 中共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领导人在河北西柏坡提出了统一军旗、军徽的问题 , 并确定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此项工作 。 中央军委作战部参谋赵光琛也参加了这一工作 。

1949年4月 , 军徽图案获批 。 赵光琛拿着图纸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厂 , 制作了一枚将五星周边和“八一”二字镀成银色的军徽 。 周恩来看过后 , 觉得电镀得太亮、太耀眼 。 赵光琛赶紧又制作了一枚涂上黄红两色珐琅釉的军徽样品 。 周恩来审看后 , 让他把军徽缀在帽子上 , 戴上看看 。

赵光琛说:“帽徽后面穿铁丝的铁片还没有焊上 。 ”周恩来听后 , 说:“固定帽徽不要用铁丝 , 铁丝容易扎伤战士 , 还是用棉线固定好 。 ”赵光琛把军徽放在帽檐上 , 用手按了按 。 周总理仔细端详了一阵子 , 满意地点点头:“现在这样可以了 , 就按这个上报中央征求意见吧 。 ”

此后 , 赵光琛拿着这个样品征求中央委员们的意见 , 朱德、聂荣臻、李先念等人都对这一军徽样式非常满意 。

1949年6月15日 , 新政协筹备会开幕 , 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的名义 , 发布了《关于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 , 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为镶有金黄色边之五角红星 , 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 , 亦称“八一”军徽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正式诞生了 。

如今 , 展柜中的两枚样徽就是当年周恩来亲自审定时使用的 , 一直被赵光琛珍藏 。

瞬间10:开国大典“多媒体”呈现

16台投影仪、三层屏幕 , 纪念馆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盛况 。

落地玻璃窗内外 , 换了时空——窗内 , 1949年10月1日 , 天安门广场上欢声雷动 , 红旗翻飞 , 步兵、骑兵、坦克、大炮 , 以连为单位 , 列成方阵 , 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 , 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14架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 。

队列的脚步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 , 与观众的心跳同频共振 。

一批开国大典的“亲历者”也被请到展厅 , 包括一对高3.32米、周长8.05米、重约80公斤的红灯笼 , 还有礼炮、“九头鸟”喇叭等 。 一段苏联摄影家拍摄的开国大典彩色照片也是首次在国内展出 。

【 革命旧址 】

9495件展品还原香山革命纪念地原貌

70年前 , 毛泽东同志曾在香山双清别墅居住了181天 ,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办公居住地则位于来青轩 。 当时 , 双清别墅东侧平房是中央警卫处;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思亲舍和多云亭;小白楼是中共中央图书馆;丽瞩楼是香山专用电话局;而镇芳楼和镇南房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 。

70年后 , 为更好地再现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的革命历史 , 包括双清别墅在内的8处革命旧址全部完成修缮和布展 , 9495件展品将全景呈现香山革命纪念地原貌 。

体积最大:历时近两个月找到同款吉普车

双清别墅作为毛泽东同志在香山时期的办公居住地 , 自1993年按照原状进行恢复展出以来 , 每年接待大量观众参观学习 。 此次修缮后 , 这里新添置了一辆威利斯吉普车 。 它是9495件展品当中单体体量最大、重量最重的 。

车停在双清别墅东侧平房前 , 车身泛着黄绿色、略显破旧 。 据史料记载 , 1949年3月25日 , 毛主席在西苑机场进行阅兵 。 当时他乘坐的是一辆缴获来的战利品——美式威利斯吉普车 , 而停放在双清别墅东门外小院里的这辆 , 是当时的同款车 。

为了找到这辆车 , 香山公园管理中心研究室主任王珂和同事们跑了近两个月 , 才在云南找到 。 “当时我们也没想到这辆车保养得非常好 , 甚至还能开起来 。 ”王珂说 , “当听着发动机隆隆作响的声音 , 看着车从车库里缓缓开出的时候 , 我内心激动不已 。 ”

展出前 , 这辆车还“化了个妆” 。 原来 , 征集到的车是原装的 , 颜色是森林绿 , 但当年毛主席乘坐的那辆是战利品 , 经历过战火 , 车身颜色更偏向黄绿色 , 为了最大程度接近当年的原貌 , 所以进行了细微的改造 。

数量最多:2000多册图书报刊随处可见

走进8处革命旧址 , 图书和报刊几乎随处可见 。 位于小白楼的中共中央图书馆自不用多说 , 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这里就是中共中央图书馆 , 二层小楼均设有图书阅览室 。 本次修缮之后 , 这里不仅恢复了当年的格局 , 还摆放了1000多本图书、期刊和报纸 。

采访人员发现 , 在香山专用电话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居住地等旧址的办公桌和书架上 , 也摆放了很多图书 。 王珂说 , 众所周知毛主席爱读书 , 他在双清别墅的办公室里 , 就有一个摆满了书籍的旧书架 , 上面摆放着《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鲁迅全集》等书籍 , 以及自己的随笔小说和辞源、辞海等工具书 。 毛主席当年还曾经为中央干部开过书单 , 从马列主义经典到中国古典名著 , 包罗万象 。 因此当时中共中央的干部们在办公桌或办公室的书架上 , 也会摆放图书 , 随手拿来阅读 。

另外 , 在延安时期 , 毛主席就曾经指示成立中共中央图书室 , 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平 , 大量图书一直跟随着中共中央的脚步 。 为了还原当年的实景 , 王珂和同事们从全国各地搜集各种老旧图书、期刊和报纸 。 图书一批批运进香山公园管理中心 , “每一本都是老书 , 精心包裹着 , 我们也都小心翼翼的 , 绝不让一页纸出现二次破损 。 ”

经过筛选 , 最终2000多册图书和报刊上了展线 。 王珂和同事们根据历史记载 , 将它们摆放在革命旧址的办公和生活场景当中 。

最时髦:折叠桌椅收讯机都是缴获的战利品

9495件展品包含家具陈列、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 , 大到警卫处吉普车、毛泽东同志的办公桌沙发 , 小到铅笔、火柴、老式订书机 , 呈现的都是70年前中央机关领导人和工作人员简朴的生活和工作场景 。 但在展品当中 , 也不乏几件在当年看来十分时髦的物件 。

来青轩内 , 周恩来同志办公居住地有一款交直流两用收讯机 , 既能接收信息 , 又能发送电报 , 是当时最先进的洋玩意儿 。 原来 , 它是解放许昌城时解放军缴获的战利品 , 最初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使用 , 后来陈毅转送给周恩来和邓颖超 , 并附信说:“此美国新出品 , 许昌战斗缴获 , 你们有电灯 , 利用其开动起来十分好 。 ”1949年3月 , 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 , 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直带着这台收讯机 , 最后一起搬进了中南海 。 如今这件物品的原件存放在西柏坡纪念馆 , 来青轩内的这件是复制品 。

来青轩内的朱德同志办公居住地 , 也有一个“先进的”战利品——一个桌子和两把凳子 , 金属质地的桌腿儿和凳子腿儿都能折叠 。 根据史料记载 , 这套桌椅是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缴获的战利品 , 当时由陈毅同志赠送给朱德 。 朱德同志逝世前20天 , 将这套桌椅赠送给了西柏坡纪念馆 , 来青轩内的这套桌椅也是复制品 。

最简朴:餐桌见证领导人朴素生活作风

在双清别墅和来青轩 ,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几位领导人的办公居住地内 , 再现了当时他们用餐的环境和主要餐食 。 毛泽东同志的餐桌上摆放的是红烧肉、清炒马齿苋、辣椒炒苦瓜和二米饭;朱德同志的餐桌上有西红柿炒鸡蛋、自制泡菜、蔬菜汤和高粱米饭;刘少奇同志常吃炝炒圆白菜、炒豆角、蔬菜汤和高粱米饭;周恩来同志爱吃蔬菜汤、清炖萝卜和高粱米饭;任弼时同志的餐桌上则只有几个苹果 。

每一道菜都不是凭空想象的 。 王珂和同事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 包括领导人的警卫员、医生、厨师的回忆文章 , 了解领导人的家乡和饮食习惯 , 最终确认了这些菜品 。 而任弼时同志因为曾经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 , 受尽折磨身体很差 , 医生建议每周拿出一天时间只吃水果 , 所以在他的餐桌摆上水果以示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