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承:元青花凤首扁壶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王梦承:元青花凤首扁壶

青花瓷 , 又称白地青花瓷 , 常简称青花 ,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 属釉下彩瓷 。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 , 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 , 再罩上一层透明釉 , 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 , 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 , 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 明清时期 , 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

壶体扁圆 , 直颈小唇口 , 浅圈足 , 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 。 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 , 以卷起的凤尾作柄 , 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 , 双翅垂至壶体两侧 , 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 , 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 。 白地兰花 , 色彩鲜艳 , 清新雅致 , 主题突出 , 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 。 此类飞凤牡丹纹饰在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中经常使用 , 元、明、清三代这种纹饰久盛不衰 。 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 , 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 , 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 , 可谓造型生动别致 , 动感突出 , 独具匠心 。 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 , 壶流采用模制成型 , 壶柄以手捏塑成型 , 壶体为雕镶成型法 , 最后琢成整体 。 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 。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 , 所烧瓷器有两类:一类器型高大 , 纹饰繁密 , 如大盘 , 大罐 , 梅瓶等 , 多发现于西亚等地区 , 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 另一类器型小巧、纹饰疏朗 , 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 , 元大都1970年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 。 刚出土时16件瓷器都很完整 , 但其中几件出土后都逐一破碎 , 这件青花扁壶即在其中 。

本次出土文物中 , 元青花凤首扁壶出土后破损最为严重 , 遂对其进行重点修复48块碎片粘成的首博镇馆之宝

2004年秋 , 该青花凤首扁壶送抵上海博物馆由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修复 , 整个过程历经13个月 。

蒋先生使用加温的方法 , 将扁壶拆开后发现青花凤首扁壶出土时已经碎成48片 。 最大的13×6厘米 , 最小的为2厘米左右 , 仅如指甲般大小 。 令蒋先生不解的是 , 在粘接完整后发现器物平放向前倾斜3至5度 。 壶柄上方有一小环施釉不全 , 呈露胎状 , 原来该件国宝出窑后就存在缺陷 , 也许正因此流散人间 。 另外粘接后仅仅高18. 7厘米的椭圆小壶 , 全身残缺孔洞达17处 。 蒋先生对其残缺部位进行了重点"美容" , 就是用现代高科技的无色无味环氧树脂加填充料配制腻子补缺 , 最后再用高分子油漆颜料喷涂底色、绘画纹饰等工序 , 使这件镇馆之宝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后再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

站在元代的青花瓷器面前 , 我们呼吸着那个年代的文明空气同时 , 在那些历史符号下 , 慢慢的读懂了其自身每一个生命的气息 , 这正是此尊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