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用错了三千年的典故,逻辑太有违常理,却无人异议

传说 , 商朝末期 , 周武王伐纣 。

双方在牧野展开大战 。 商朝的军队中大部分是奴隶 , 他们平时恨透了纣王 , 还纷纷倒戈起义 , 引导周军攻入商朝首都 。 走投无路的商纣王自焚而死 , 商朝灭亡 。 建立了西周王朝 , 定都于镐hào京 。

但周武王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 , 心里没谱 , 有些担忧 。 为此 , 他召见姜太公等商议 。 问到:“该怎样对待她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 , 如果喜爱那个人 , 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 , 就连带厌恶他的仆从家吏 。 全部杀尽敌对分子 , 让他们一个也不留 , 您看怎样?


一个用错了三千年的典故,逻辑太有违常理,却无人异议

一个用错了三千年的典故 , 逻辑太有违常理 , 却无人异议// //

{!-- PGC_COLUMN --}

爱屋及乌 , 意思是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 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 , 兼其屋上之乌 。 ”

爱屋及乌的典故 , 在汉刘向《说苑·贵法》 , 汉伏胜《尚书大传·大战》都有有类似的记载:周武王克殷 , 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 , 兼爱屋上之乌 。


一个用错了三千年的典故,逻辑太有违常理,却无人异议

一个用错了三千年的典故 , 逻辑太有违常理 , 却无人异议// //

唐代诗人杜甫在《丰赠射洪李四丈》的一诗中 , 写道:丈人屋上乌 , 人好乌亦好” 。 宋朝陈师道的《简李伯益》一诗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 , 人好看君屋上乌”的句子 , 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句成语的典故 。

这里有个背景 , 我国民间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 , 认为乌鸦是“不祥之鸟” , 它落到谁家屋上 , 谁家就遭遇不幸 。 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有一首诗《正月》 , 就有“瞻乌爰止 , 于谁之家”这样的诗句 , 意思是“且看乌鸦哪里落 , 灾祸就在落谁的家” 。 可见古人是很厌恶乌鸦的 。


一个用错了三千年的典故,逻辑太有违常理,却无人异议

一个用错了三千年的典故 , 逻辑太有违常理 , 却无人异议// //

所谓“爱屋及乌” , 是说:由于爱那个人 , 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要不讨厌了 。 连主人都不一定喜欢的乌鸦 , 你也要喜欢 , 可见这种喜爱的深度 。

但是 , 这实在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逻辑错误 , 客人由于喜欢主人 , 并连带喜欢一只让主人都很讨厌、停在自家屋顶就被认为是不祥之兆的乌鸦 , 这实在于理不合 。 所以姜太公的比喻实在有违常理 。 说你很讨厌小张 , 我喜欢你 , 所以我也喜欢小张 , 没道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