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城关镇有个泉水湾村 , 村子里有个占地面积达两千多亩的朱氏建筑群 。 这个建筑群就是有着五百年历史的朱氏祠堂和生活建筑 。 清军入关后 , 南明定武小朝廷于1646年1663年在此设立皇宫 , 供皇帝朱本铉居住 。 从现存的朱家祠堂、花园、大院和祖坟来看 , 其建筑和遗存既有宗祠特点 , 又有皇宫风格 , 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 。

一、五百年的房县朱氏祠堂

朱氏在房县属于郡望 , 其来源非常久远 。 朱氏后人言:其始祖乃尧帝之子丹朱 。 尧帝五十八年 , 使后稷放帝子于丹水 。 后来 , 帝子丹朱避舜于房 , 舜让 , 不克 。 朱遂封于房 , 为虞宾 。 现在房县城东北有尧子垭、城西南二郎岗有丹朱墓遗址 。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 , 推翻了蒙元残暴的种族歧视政权 , 建立了大明王朝 。 1412年 , 明成祖朱棣在房县以北百余里的武当山大建道教宫观 , 祭祀玄天上帝 。 此后 , 明朝历代皇帝均视武当道观为皇室家庙 , 皆奉玄天上帝为皇家守护之神 。 此时 , 房县城外的泉水湾村 , 一座朱氏祠堂已经初具规模 。 朱氏族谱中记载:后人在维修祠堂时 , 发现梁柱上有修造于大明嘉靖四十年(1561)的字样 。 以此计算 , 房县朱氏祠堂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 是湖北省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 。

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 这一年嘉靖皇帝颁布诏书 , 允许民间“联宗立庙” 。 此后 , 中国普通家族也能像帝王贵族一样修建家庙 , 在祠堂里祭祀祖宗了 。 无论什么家族都可以根据意愿和财力 , 修建或大或小的祠堂 , 以此记录家族的辉煌与传统 。 改变了以前普通官吏和庶民没有资格修建家庙 , 只能在户外路祭祖宗的等级制度 。 嘉靖十五年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后 , 朝廷对于宗祠的建造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 家族中出了几品官 , 可以将宗祠建为几开间的房屋 , 允许建几个台阶 , 普通老百姓的家族可以建多大的宗祠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 后来 , 家族建造宗祠的风气渐浓 , 朝廷的这些规定逐渐弱化 。

清朝政权稳定以后 , 对明朝皇室遗族采取了一些怀柔政策 。 如 , 顺治十八年(1661) , 明朝奉国将军朱议滃、藩王朱璟涑、朱至濬、朱鼎瀇分别被授予“骑都尉”和“云骑尉” , 并赐给俸禄、人口和田地等 。 雍正二年(1724) , 随洪承畴被俘的明朝代王后裔朱之琏 , 被清雍正帝封为一等侯 , 并抬入正白旗 , 负责祭祀明朝皇帝 。 据记载 , 清朝灭亡后 , 朱之琏的第十代孙朱煜勋 , 仍然被称为一等延恩侯 , 继续在溥仪的流浪小朝廷里出入 。 清道光九年(1830) , 房县朱氏宗祠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建 。 修建后的祠堂仍保留着明朝时期皇室家庙的格局 , 并得到了清朝地方官员的认可 。 清道光九年 , 房县朱氏宗祠这样有皇室家庙风格的修建之所以被认可 , 就是清朝对明朝皇室的一种怀柔政策 。

房县朱氏建筑群占地面积达两千多亩 , 主要建筑包括朱氏祠堂、朱家花园、朱家老宅、朱家大院和一世祖坟 , 以及朱氏祠堂田地 。 仅就朱氏祠堂来说 , 它分为五进两院 , 五进即牌坊、大门、仪门、享堂和寝堂;两院即东西两院 。 第一进牌坊现已被毁 , 但资料显示 , 该牌坊是三间四柱三楼式建筑 , 上面镌刻有四个大字“明初故里” 。 房县朱氏后人对“明初故里”的解释是:明朝初年 , 房县就有相当规模的朱氏人口在此生活 , 并修建了宗祠 。

朱氏祠堂现存的大门、仪门、享堂和寝堂 , 被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在申报中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十堰市历史学家匡裕从教授、《十堰市志》编修陈泽范副教授和十堰市原建委副主任朱天峰等人 , 在实地考察后认为:房县朱氏祠堂内饰雕刻具有皇室宗祠风格 , 体现了皇家祠堂的特点;朱氏祠堂的建筑风格和雕刻技术具有明朝中早期的特色 。

二、十七年的南明定武皇宫

公元1644年 , 是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 这一年也是三个王朝的元年 , 即清世祖顺治元年、大顺朝(李自成)永昌元年、大西朝(张献忠)大顺元年 。 这一年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哥哥朱由崧在马士英、史可法等人的扶持下于南京即皇帝位 , 以次年为弘光元年 。 其国号依旧为“明” , 史称“南明” 。 但 , 弘光皇帝在位仅一年多就被清朝所俘杀 。 此后 , 朱明王朝的皇族建立了多个小朝廷 。 其中 , 1646年明韩王朱本铉被郝摇旗、李过等人拥立为皇帝 , 年号定武 , 建都房县 。 十七年后的1663年 , 清军穆里玛、图海等八旗大军进攻房县等地的抗清武装 , 皇帝朱本铉在战火中不知所踪 。 定武王朝是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清政权 , 房县是南明小朝廷的最后一个基地 。

拥立朱本铉的郝摇旗、李过等“夔东十三家军”是明末农民起义武装 , 没有大的城池作依托 , 队伍流动性强 , 只能在山岳江河间与敌人周旋 。 朱本铉在房县称帝时 , 只能因陋就简地将老房县城作为都城 , 将房县朱氏祠堂旁的朱家老宅作为皇宫 。

朱家老宅位于房县老城的西边 , 朱氏祠堂的东南面 , 祠堂和老宅之间隔着一条巷道 , 这条巷道叫朱家巷子 , 朱家巷子现在仍然还在 。 朱家老宅的大致范围 , 即在如今的房县城关镇中西关、下西关一带 。 清朝末年 , 因为国运的衰落和外国势力的进入 , 家道中落的朱氏后人被迫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 将朱家老宅卖给挪威传教士 。 挪威传教士在此建起了福音堂 。 解放后 , 这里成为房县人民医院的所在地 。 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 , 如今这里变成了居民区 , 朱家老宅已经荡然无存 。

据估计 , 朱家老宅占地面积约有十二三亩地 , 建有房屋108间 。 这些房屋大多都是白墙黑瓦 , 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的徽派建筑 。 这一百多间徽派建筑相互独立 , 自成一体 。 但又互为依靠或有小巷连接 , 形成相对统一的整体 。 朱家老宅正中是一座有七间房子组成的四合院 , 明显比周围的房子要高大一些 。 四合院的正门口放着一对石狮 , 上三级台阶后垮过高高的门槛进入院子 。 坐南朝北的三间正房带有阁楼 , 木结构的屋梁屋柱雕着各种吉祥图案 。 据说 , 这里就是南明定武皇帝朱本铉居住了十七年的皇宫 。 这座因陋就简的皇宫外面 , 除了有朱氏祠堂 , 还有朱家花园、箭道、客舍、马厩等练兵和公务接待的场所 。

朱本铉(《罪维录》中称为朱本铉) , 原名朱璟溧 , 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韩宪王朱松的第九世孙 。 清初被抗清复明的义军拥立为定武皇帝 , 庙号为平宗 , 谥号为揆天显道知仁贞信德文奋武靖肃敦康元皇帝 。 查继佐写的南明史书《罪维录》中是这样记载他的:“韩王本铉 , 系太祖十九子宪王松之后 , 世封平凉 。 崇祯十六年 , 李贼自成陷陕 , 王被执 , 间脱 。 适献贼陷楚 , 其部将郝永忠者枭悍 , 军中望永忠摇旗辄奋 , 遂以郝摇旗著名 , 敌遇之震 。 及献贼死 , 摇旗内款 , 独奉韩王为主 。 自闽事坏 , 韩便称尊 , 改元定武 。 尝移后桂主 , 叙长幼 , 不称臣 。 癸卯 , 来亨被困 , 弃七连 , 保谭家寨 。 永忠与二虎合力 , 从来亨北御 , 大战四昼夜 , 北协湖广之师大挫 。 已而 , 巫山不能守 , 先败 。 房山旋败 , 韩主不终 。 ”查继佐(1601—1676)是当代作家金镛的宗祖 。 他生活在明末清初 , 曾在南明鲁王政权中任兵部总务主事、方郎中、御史监军等职 。 作为那段历史的当事人 , 他记录的定武皇帝史事可信度很高 。

1663年 , 定武皇帝朱本铉不知所踪 , 而同时期房县则出现了一个叫朱遇龙的民间之人 。 朱遇龙 , 字吉人 , 号云从 , 生活在距今四百年左右的明末清初 , 房县朱氏后人称其为“一世祖” 。 朱遇龙的坟墓在今房县西门河的北面 , 呼北高速公路的南面 , 与朱氏祠堂隔河相望 。 朱氏祠堂的牌坊、大门、仪门、享堂和寝堂与朱遇龙的坟墓在一条中轴线上 。 种种迹象表明 , 朱遇龙或许就是定武皇帝朱本铉本人 。

1、从朱遇龙生活的年代来看 。 朱遇龙生活在距今四百年左右的明末清初 , 其长子房传承了十四代 。 而朱本铉于1646年在房县被拥立为帝 , 在房县朱家老宅的皇宫里生活了十七年 。

2、从朱氏祠堂的建筑和装饰来看 。 现存的房县朱氏祠堂在建筑和装饰方面 , 有许多不同与普通祠堂 , 带有帝王元素的东西 。 如在祠堂主要的殿堂祭祀殿的大门横梁上 , 雕刻着两条龙和一个大大的“帝”字 。 这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 在后面做专门介绍 。

3、从朱本铉非同寻常的经历来看 。 明太祖朱元璋在将皇子分封到各地做亲王(一字王)时 , 为他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 。 韩王房的字谱是:“冲范徵偕旭 , 融谟朗璟逵 , 亶韶愉灏慥 , 令绪价蕃维 。 ”但到“亶”字派即朱本铉(朱亶塉)时 , 遇到了甲申年天下大乱 。 朱本铉逃亡房县 , 被拥立为帝 。 十七年后 , 清军剿杀抗清武装 , 朱本铉在次逃亡潜入民间 。 可能是为了隐藏皇室身份 , 他改名为朱遇龙 , 并重新为后代定立字谱为:“龙色兆世文 , 大元瑞彩云 , 圣德志天永 , 贤良耀凤麟 。 ”朱本铉两次惊险地成功逃亡 , 经历无数次艰难险阻 , 具有超强的风险防控能力 。 他潜居房县民间的可能性很大 。

4、从房县朱氏的家族源流来看 。 房县朱氏早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以前就已经存在 , 并修建起了祠堂 , 牌坊上的“明初故里”就是证明 。 但是 , 现在他们供奉的“一世祖”朱遇龙只是明末清初的人 , 朱遇龙以前在房县生活了一百多年的朱氏到哪里去了呢?其实 , 在房县军店镇指北村和化龙镇大垭山等村镇 , 还有七处朱氏族人居住地 。 他们有的是在明末清初为防备官府斩草除根 , 而主动分散迁徙来的 。 有的可能是“明初故里”的朱氏老户 , 为给定武皇帝腾出房屋做“皇宫” , 而主动搬出来的 。 出于对家族尊贵者的敬重 , 他们皆奉明末清初来到房县的朱本铉为“一世祖” 。 而朱遇龙可能和朱本铉就是一个人 。

三、独具特色的建筑和遗存

作为一个偏居鄂西北山区的抵抗运动的名誉领导者 , 定武皇帝朱本铉没有坚固的都城和华丽的皇宫 。 但房县城外这座朱氏建筑群 , 还是比普通祠堂和民居要高大独特的多 。 其独特之处有:

1、占地面积大 , 建筑物多 。 房县朱氏建筑群占地面积很大 。 据当地老人回忆 , 仅朱氏祠堂、花园、大院和朱家老宅这些连片建筑 , 在清末时方圆就还有约一平方公里 。 加上西门河对面的朱家老坟和祠堂田地 , 总占地面积约有两千多亩 。 建筑群里功能分区十分清楚 , 公务接待、生活起居、生产经营、练武、祭祀各成一体 。 现在能够看到的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 ,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在众多的建筑物中 , 朱家老宅是定武皇帝的皇宫;朱氏祠堂是接待抗清义军首领和家族祭祀的场所;箭道是义军士兵和朱氏子弟的练武场;朱家花园是唱戏娱乐的地方;朱家大院和老宅的部分房屋 , 用于朱氏族人和士兵生活起居 。

2、祠堂建筑具有明显的皇家祠堂特色 。 房县朱氏祠堂在建筑上比照中国传统的宫廷布局 , 以彰显皇族的尊贵 。 朱氏祠堂为宫廷建筑式样 , 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 祠堂院落空间为五进 , 即牌坊、大门、仪门、享堂、寝堂 , 祠堂后院设置了庭园 。 享堂是祠堂的正厅 , 它又称祭堂 , 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的场所 , 在整个祠堂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 。 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的地方 , 它的后面设有神龛 。 寝堂设计巧妙 , 做工精细 , 充分体现了皇家祠堂的特点 。

3、祠堂内外装饰精美 , 雕刻细腻 。 朱氏祠堂的内外有众的装饰和雕刻 , 以龙、凤、麒麟、螯、梅、兰、瓶为主 , 尤以龙为多 , 达26条 。 预示着朱氏家族的“至高无上”、“平安富贵”和“吉祥如意” 。 在祠堂前殿的穿枋两面均有精美的浮雕 , 浮雕的内容即有“程子四箴” , 也有“辛酉岁敬”等字样 。 大殿浮雕、石雕有经孝故事、龙、凤、麒麟、动物等吉祥喻意的图案 。 前后廊为曲拱顶棚样式 , 粉刷着红色油漆 , 显得富丽堂皇 。 外墙花窗基座为四块三米长的长方形南山石 , 左边两块石头上刻着“雄鸡戴冠”、“独占鳌头”、“天子门生、三元及第”浮雕 , 左边两块石头上刻着“鲤鱼跳龙门”和“喜鹊登梅”浮雕 。 享堂前檐上有以浮雕手法雕刻的龙、凤、宅院和云纹图案 , 这些图案除少数在文革中遭到损坏外 , 大部保存完好 。 大门两侧有一对石鼓 , 石鼓上以浮雕手法刻有鹿、鹤、凤凰和麒麟 。 最为独特的是 , 在祭祀殿石质大门横梁上 , 雕刻着两条双龙和一个大大的“帝”字 。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 “帝”字不是普通家族能够使用的 。 它似乎在向世人暗示 , 房县朱氏祠堂的皇室身份 。

4、独特的朝向和建筑 。 一般来说 , 鄂西北地区祠堂的朝向是坐北朝南 , 而房县朱氏祠堂的朝向则是坐南朝北 , 这与地方习俗颇为不合 。 其朝北的坐向 , 寓意为向往着北方京城里的大明皇宫 , 不忘自己是朱明的血统 。 高大的“一世祖”朱遇龙的坟墓坐北朝南 , 隔着西门河与祠堂遥遥相对 。 两者在一个水平面上 , 也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 双方遥相呼应 , 让人浮想联翩......现存的房县朱氏宗祠 , 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 , 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 是湖北省内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 。 朱氏祠堂原有五进东西两个大院 , 现存两进、两院、三开间、四天井 , 实有房屋26间 , 占地1000多平米 。 祠堂原来还带有花墙、圆门、客舍、箭道、牌枋、马厩、私塾等配套建筑 , 现部分遗址仍然清晰可见 。 这座祠堂是明代“习文尚武、院中有院”建筑风格 。 东院为正殿 , 与箭道相连 , 屋顶高、开间大、进深长 , 是祠堂整体中最具有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的部分 。 正殿分前后两殿 , 前殿为议事殿 , 有十六根大柱支撑 , 双臂合抱粗的大梁 , 立柱穿枋 , 石雕柱基 , 衬斗支架 。 后殿为祭祀殿 , 十八根大柱支撑着庄重的神殿 , 在供奉先祖灵位的神龛两侧 , 雕刻着枝繁叶茂的图案 。 西院为宗族私塾 , 是朱氏子弟和附近孩子启蒙读书的地方 。 宗祠屋脊上有“麒麟送子”、“双龙戏珠”、“吉祥如意”等雕塑 。

房县是南明定武小朝廷设立过都城的地方 , 朱氏祠堂及其他建筑是定武皇帝的皇宫和公务接待场所 。 三四百年前 , 血雨腥风的抗清硝烟早已散去;多次死里逃生、精明无比的皇帝朱本铉晾已作古;朱家老宅先是作为皇宫 , 后被挪威人改作福音堂 , 现已荡然无存;朱氏祠堂则有幸保存至今 , 成为了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的长河里 , 有多少谜团需要后人去破解 。 沉寂的建筑中 , 有无数故事等待我们来讲述 。 房县有着这样一个:悠久的朱氏祠堂 , 短暂的定武皇宫 。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和朱家老宅(定武皇宫)位置图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鸟瞰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1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2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3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4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5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大门横额上的“双龙拱帝”石雕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6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7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8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9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10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11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

房县朱氏祠堂(局部)内景12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疑似南明定武王朝抗清时的皇宫在湖北房县被发现 杨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