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旭:班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陈立旭:班簋

簋 , 是中国古代陶制或青铜制作的容器 , 用于盛放已熟的黍、稷饭食 , 很像现在的饭碗 。 周天子宴乐诸侯 , 祭祀祖先 , 例以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 。 “楚庄王问鼎”的典故告诉我们:“鼎”是社禝江山的象征标志 , 那么与之并列的“簋”作为青铜彝器的朝廷地位可想而知 。

班簋 , 也称毛伯彝 , 中国西周中期青铜器 , 穆王时毛班所作 。 为清宫旧藏 ,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散出 , 现藏首都博物馆 , 作为镇馆之宝 。 簋器形为鼓腹 , 敛口方唇 , 有四耳 , 垂耳延伸成四足 。 器腹饰线描状兽面纹 , 造型奇特 , 纹饰独到 。 内底有铭20行 , 198字 。

铭文主要记载周成王命毛伯伐东国狷戎的6段史实:周王命令毛伯继承虢成公的官位 , 辅佐王位 , 并监管繁、蜀、巢 3个蕃国;周王命令毛伯率领邦国的大小首领 , 制造战车 , 征召战士以准备攻打东边的蛮夷族;命令吴伯作为毛父的左师 , 吕伯为毛父的右师…...在3年内完成对东国的靖乱任务;毛伯将这些事迹告诉了子孙毛班 , 并告诫毛班要吸取蛮夷国灭亡的教训 , 要敬德爱民 , 不要有所违背;毛班叩首 , 颂扬父考蒙受周王室的福荫 , 养育出了英明神武的文王圣孙 , 接掌了周王朝执政大臣的职位 , 建立了征伐东夷的丰功伟绩 。 文王的子孙们无不感念在心 , 无不敬佩毛公的威猛 。 毛班不敢淹没先人的功勋 , 于是制造了这件簋颂扬先祖的辉煌事迹 , 铭记先祖曾被周王任命为执政大臣这个荣耀 。 后世毛氏族子子孙孙 , 一定要世世代代永远地珍藏 , 来纪念先祖的荣耀 。 故后人称“班簋” 。

班簋制作于昭、穆时期 , 距今已3000多年 , 是研究毛氏族渊源历史至为重要的实物宝器之一 , 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毛公鼎 , 从史料价值上讲甚至更高 。 铭文中所述毛公征伐事是发生在周成王时期 。 有关周成王时代伐东夷国之事 , 史无记载 , 此簋铭文内容可补史籍的不足 。 这就是其历史价值 。

相比于它昔日的辉煌 , 班簋的近代历史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

班簋的一生 , 几经浩劫 , 濒于失落 , 命运多舛 。 在它即将化入熔炉之际 , 经文物工作者的及时抢救终获重生 , 以其高贵凝重的姿态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

班簋的从天而降曾引起各界一片哗然 。 在失散与复出的几十年间 , 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变故 , 这其中又发生过怎样离奇的故事?“班簋有着一段传奇的历史” , 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对此感叹不已 。 要想解开重重的疑问 , 一切还需从三十年前的一个夏日说起 。

在“文革”期间 , 许多古代铜器都被送往炼铜厂回炉重铸 。 为了保护珍贵文物 , 由北京市文物工作者组成的“文物清理拣选小组”负责到各废品站、铜厂“寻宝” 。 1972年的一天 , 文物清理拣选小组照常来到北京有色金属供应站拣选有价值的文物 。 正值中午 , 一个盛满废弃铜铁麻袋中的一些碎片吸引了在场人的目光 。 其镌刻的铭文以及表面的饕餮纹饰都与西周的青铜器不谋而合 。 凭着多年的经验他们认定这是一件贵重的青铜器 。 于是 , 工作人员便捧着斑驳的碎片送到文物清理小组 。 经过铜器鉴定专家程常新先生的反复鉴定、考证后 , 初步认定它是清宫旧藏、西周时期的班簋 , 并决定送往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进行修复 。 专家们在惊喜之余不得不面对摆在眼前的难题 。 此时的班簋已经支离破碎 , 令人庆幸的是大部分纹饰还保存 , 特别是腹内铭文 , 基本上保存下来了 。 经过整形、翻模补配、修补、对接纹饰、跳焊焊接、钢錾雕刻、除锈等多道程序后终于将其修复成器 , 再现了班簋昔日的风采 。

班簋的经历是一个从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到“十年浩劫”遭红卫兵抄掠这两段横跨一百多年漫长岁月的重大历史事实;又是一个从辉煌的皇宫重器到动乱年代废品堆里残件碎片的相去霄壤的特殊际遇沉浮 , 再到被偶然发现恢复真身的传奇经历 。

谁人有此厄运?又谁人有此幸运?

世间好物不坚牵 , 彩云易散琉璃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