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编者按:此前介绍了不少外地的朋友(主要是闯关东后裔)到胶东寻根的故事 。 其实 , 寻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有时甚至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 , 因此需要很强的毅力 , 才能坚持下来 , 直至取得成功 。 本文要介绍的 , 就是一个成功的寻根案例 。 其发生的年代为清朝 , 当时交通不便 , 通讯手段也落后 , 但主人公坚持不懈 , 最终成功 。 )

以下是正文——

按照传统的计岁方式 , 清雍正七年的春节过了之后 , 莒州(莒县)北汶人战锡侯就已经六十有四了 。 这个年龄 , 放在现在也可以退休 , 而在当时 , 更早已算是老人了 , 不过 , 战锡侯却并没有闲下来 。 这一年的正月 , 他匆匆踏上了去往登州府莱阳县的旅途 , 此行的目的单纯却不简单——寻根 。

北汶 , 是莒县境内有名的战姓聚居地 。 根据族谱记载 , 这支战姓原籍莱阳县 , 后迁到莒县北部的招贤 , 又从招贤迁到岔河 , 再从岔河迁到北汶 。 路线虽然清晰 , 但谱系并不详细 , 究竟从莱阳何地迁来 , 当地有无同宗 , 一直是北汶战姓人想要弄清的问题 。

战锡侯的祖辈父辈就曾多次讨论过这个话题 , 也曾两次写信打听 , 可惜并无回音 。 到了战锡侯主事的时候 , 寻根这件事 , 因为家族内的几件荣典而变得迫在眉睫 。

原来 , 战锡侯的曾祖在崇祯年间考中功名 , 到了雍正时期 , 入祀乡贤祠;旋即 , 他的祖母也奉旨入节孝祠享祀 。 正所谓“两受国恩 , 欲载之谱牒以垂后”(战锡侯语) , 这支战姓人想趁此机会修撰族谱 , 而修谱就要叙述祖先由来 。 想弄清这个问题 , 就必须要到莱阳去寻根了 。


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这位莒县人 , 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 , 最终找到同宗// //

雍正七年正月 , 春节刚过 , 战锡侯就踏上了旅途 。

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十二日揽轡而东 。 ”推测应该是以骑代步 , 因此其行进速度并不算慢 。 出发次日抵达诸城 , 再次日到胶州 , 又一日到达崂山地区 , 次日遭遇风雪天气 , 再次日到达即墨 。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 , 出门靠朋友 。 ”战锡侯在胶、即一带有不少故人 , 寻根路上颇得他们照应 。 比如 , 在即墨期间 , 他曾拜访朋友解琢章 , 后者为他指点了一个方向 , 说“黔古”旧家必有族谱 。

不过 , 当他来到院上(现在青岛莱西市境内)时 , 又遇到了一位姓周的朋友 。 这位朋友告诉他 , “黔古”(即现在莱西市的岘沽村)为展姓聚居地 , 而非战姓 。 于是 , 他又继续向东行进 。

在莱阳县境内 , 他探访了马格庄、龙湾庄、山前店、巷子口、郝格庄等地 , 受到了当地战姓人的热情招待 。 他通过考察墓碑、轴子等资料 , 获取了比较详细的信息 , 颇有收获 。


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这位莒县人 , 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 , 最终找到同宗// //

(以下配图均为莱阳战家沟村场景 , 该村为战姓聚居村庄)

到了当年正月二十七 , 战锡侯一行准备返程回莒 。 这个时候招待他的莱阳战姓族人极力挽留 , 言称“天寒小待 , 明日方许走路” , 换成现代话来说就是 , 天太冷了 , 今天先在这里喝几杯酒暖一暖 , 明天走也来得及 。 不过 , 战锡侯去意已决 , 坚持上路 , 离别之时 , “(莱阳族人)相顾而叹 , (战锡侯)亦悲慨洒泪 。 ”古人之重情重义 , 可见一斑 。


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这位莒县人 , 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 , 最终找到同宗// //

自此之后 , 莒县战姓与莱阳战姓之间的渊源基本缕清 , 原籍为莱阳县望石乡寨头社 , 时至今日 , 两地战姓仍有互动 。 由此可见 , 战锡侯当年的寻根 , 意义非小 。


这位莒县人,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最终找到同宗

这位莒县人 , 曾长途跋涉来到莱阳寻根 , 最终找到同宗// //

关于寻根的初衷 , 战锡侯自己也曾撰文感叹 , 他说:“(余)以六十四岁之躯 , 冲风冒雪 , 岂好劳哉 , 盖欲叙谱牒则必明世系 , 世系不明谱牒不清 , 不推始祖所自出之地 , 水源木本之谓何 , 而敢不穷源而溯流耶 , 用告旌人以示不忘本尔 。 ”

战锡侯的这段话 , 对于现在很多热心寻根修谱的人来说 , 想必“心有戚戚焉” 。